解讀中國:聯歐抗美外交戰略失誤 - 張華

解讀中國:聯歐抗美外交戰略失誤 - 張華

應該親美還是親歐洲,是現時中國調整外交戰略的抉擇,北京高層和中國知識精英階層似乎已有了答案:聯歐抗美,反對美國霸權主義。但筆者以為,這將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重大失誤,並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毛思想遺毒陰魂不散

中國知識界及中共幹部對美國的感情非常複雜,愛中有恨:既希望美國善待中國,又希望美國迅速沒落。因此,中國人嘴裡罵美國人干涉別國內政,罵美國霸權,為九一一事件幸災樂禍;另方面,不少中國人恨不得移民美國,恨不得美國總統每年都到中國訪問。筆者以為,這是毛澤東陰魂不散、中共官員血液殘留著毛思想遺毒的結果。

毛澤東的世界觀很直接:凡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換言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法國、德國因伊拉克戰爭而與美國鬧僵,中國的外交重心因而稍稍向歐洲傾斜,拉攏法、德來對抗美國的用意愈來愈明顯。

胡錦濤今年六月首次出訪就前往歐洲,之後法國舉辦大型的中國文化節,德國總理施羅德五年內第五度訪華……。美國阻撓中國統一、害怕中國強大,因而是中國的「敵人」;歐洲與之交惡,中、歐就因這個「共同敵人」而走近了。

戰略利益離不開美國

可惜,無論歐洲、俄羅斯,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中國的戰略利益所在。甚麼是中國的戰略利益呢?經濟發展和兩岸和平統一。要保持經濟高速增長,要兩岸盡早、不用付出高昂代價的統一,都離不開美國的合作和幫助。雖然親美不一定能換回這些戰略利益,但與之對抗,則中國的發展之路更加崎嶇,國力的損耗更大,統一更是遙遙無期。

當然,中國要親美,美國也不一定讓你親,美國仍會竭力圍堵中國和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現實是,中國的國力不足以對抗美國,為了國家利益,中國非親美不可,如果只因體內潛藏著「反美」基因,那麼,代價未免太大了。

中共高層應該記取鄧小平的遺訓:韜光養晦。也就是說,中國的戰略利益還沒完全實現時,要一直的親美。不但應該親美,還應親歐(不是聯歐抗美)、親東南亞,甚至親日,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至於如何親法,則是技術問題,是可以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