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中一百零六萬香港市民前往投票,今次選舉新登記選民大幅增加,投票率亦大幅由百分之三十五提高至百分之四十四。過去不投票的市民今次積極出來投票,他們手上的選票關鍵地影響今次區選的結果,令被視為保皇黨的民建聯有六成多的候選人無法當選。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新投票的市民作出政治表態,投票最大目的是對政府及保皇黨表達不滿,希望以手上的選票給政府及保皇黨沉重的教訓。這些新投票的選民不一定是中產,亦有基層;不但年輕人反對保皇派的態度明確,部份長者亦同時轉向。但政府及民建聯似乎仍未吸取教訓,並未聽到市民憤怒的聲音。特首及政府並未對區選作出全面的回應,但政府堅持要以委任的辦法來平衡區議會的勢力,亦偷步游說議員支持那些會被委任的議員作區議會的主席或副主席,要操控區議會的取態仍然不變。
民建聯方面雖然承認選舉失敗,黨魁曾鈺成提出辭職,但其總結似乎是因為中央黨部要支持政府的立場,才令勤力工作的地區黨部及有質素的候選人落選。民建聯的總結是宣布不會改變其一貫的立場,要繼續「愛國愛港」,並對特區政府「是其是,非其非」。
親中人士並沒有深入分析民建聯為何失敗,反而是以「一國」的立場,警告民主派及香港人不要頭腦發熱,走得太遠。港區人大吳康民認為民主派的目的是建立「獨立的政治實體」,以為香港可以自把自為,可選出一個不必北京認可的行政長官,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我行我素。在台獨叫囂猖狂的形勢下,中央政府決不能允許香港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但明顯地吳對香港政治形勢作出錯誤研判,是脫離現實的分析。
首先,歷次的港大民調中,香港市民對中央政府的支持度均大幅高於對特區政府的支持度,香港人很清醒,對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一系列措施如落實CEPA、推出自由行、減省水費等,可算仁至義盡。香港市民支持及愛戴中央政府,對新一代的領導人寄予厚望。在楊利偉來港的時候,就可看到港人高漲的民族及愛國情緒。香港人亦很現實和實用,從來沒有「獨立」的意圖,亦沒有所謂進行「獨立的政治實體」的想法。
香港市民的民主政治訴求,並非只是要「兩制」,不要「一國」,這只是「後六四」的論述和情懷。香港市民在「後七一」的年代,政治取向再不是「親中」與「抗中」之爭,香港市民在「後七一」中主要的民主訴求,再次「回歸本土政治」,超越了自八九年六四事件後香港政治生態以「親中」與「抗中」為界的政治輪廓。
「後七一」的政治訴求在於要求「本土民主」,而非對中國不滿。市民不但對政府施政不滿,更不滿政府施政的方法、態度,威脅到本港仍僅有的法治、民主及自由等原則。大部份市民不選民建聯,並不是由於它「親中」;而是因為它作為特區政府最大的同盟者,卻不能如其所說的「是其是、非其非」,既盲目地支持特區政府的政策,更未能提出有效的政治及行政綱領。
民建聯最大的問題不是其立場,而是其「沒有立場」,要「成為穩定香港政治的力量,便不問情由支持特區政府施政」是其失敗的關鍵。民建聯地區亦同意這分析,就是選民「唔妥董建華」、「保他便輸票」。但問題是究竟特首與民建聯之間誰累誰?誰害誰呢?
作為市民,我們不滿的是沒有立場的政黨,不滿「凡是政府提出便會支持的」政黨。但同時我們亦不滿沒有立場的政府,不滿「凡是某些政黨或人士提出的便看成是中央旨意,不理民意反對仍強硬推行」的政府。
政治的作用正是要調和不同的矛盾,要讓不同利益者在公平及公開的環境下作出協調。現時特區政府及其管治同盟沒有聆聽不同的聲音,更沒有在架構中有接納反對者的胸懷;使政治淪為分餅派糖的場合,當權者及官場成為一張大關係網,這正是市民最大的不滿。如何令香港真的政治穩定,必先要以民主來治好這在第三世界中才出現的官場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