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煜雄報道】港人近年偏愛豬肉而日漸捨棄牛肉,政府最新資料顯示,過去二十年豬肉食用量增加近兩成,牛肉則少吃了一成四。飲食業指出,新推出的豬肉菜式如豬頸肉及澳門豬扒包等亦大受歡迎;醫學界認為,這是不時有瘋牛症等不利牛肉的報道,但牛肉與豬肉都含脂肪,食用均需適量。
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九六年人均豬肉總食用量與人均牛肉總食用量的比例,大致保持為三比一;但九七年起比例突然上升,至去年每人每日食用一百零五點二克豬肉,及二十三點三克牛肉,比例升至四點五比一。
澳門茶餐廳五年前在港設店,並引入澳門豬扒包,大受歡迎,該店區域經理梁繼斌說,現時全線四間分店每日賣出逾四千個豬扒包,焗豬扒飯亦賣出數百碟;反而牛肉菜餚較失色,「以前啲女仔話食牛肉皮膚唔靚,𠵱家連男仔都話食少啲。」他說餐牌現只剩下咖啡牛肉飯:「寧願做多啲豬肉。」
老趙越南菜老闆趙祚豪稱,除傳統香茅豬扒飯,近年興起的豬頸肉亦成為必點菜式,最佳烹調方法是燒或焗:「因為佢有啲肥,蒸唔好食。」最近以秘製調味料焗製豬頸肉,每日一間分店可賣出數十碟。
他說,豬頸肉在外地不太受歡迎,連泰國亦多用作沙律,反而在本港卻因多人進食而升價十倍:「其實豬耳、豬鼻都好好味,但除咗蔡瀾,唔係咁多人敢食。」
飲食專欄作家蔡瀾稱,豬頸肉又名「肉青」,屬豬頸及豬臉的肉,以往被視作下等肉,內地用以製臘腸,近年本港卻大受歡迎:「有啲豬販同我講笑,話我成日寫豬頸肉好食,搞到人人都食,價錢貴咗,豬販反而冇得留嚟自己食呀。」
醫學會會長勞永樂認為,近年時有不利牛肉的報道,如瘋牛症及O157大腸桿菌等,部份人又認為牛肉含大量脂肪,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不過,他強調,無論豬肉及牛肉均含脂肪,食用都須適量,亦沒證據顯示牛肉較豬肉含較多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