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報道指一些我們常吃的魚類水銀含量高,但根據楊醫生指出,其實很多魚類或多或少都含有水銀,關鍵只在於不要過量進食,尤其毒性較高的大型捕獵性魚類。但原來只要你不是瘋狂魚生癡,問題就不大。
記者:陳淑君 攝影:林栢鈞、蔡鴻雯
模特兒:Va、Bob、Joanne(StarLegendWorkshop)
「凡係孕婦、打算生BB、正在哺乳嘅媽媽及幼童,都唔好食水銀含量高嘅大型捕獵性魚類,因為水銀會影響胎兒同小朋友腦部嘅發育。」
食物環境衞生署高級醫生(風險評估)楊子橋醫生
楊醫生解釋,水銀(汞)是存在於天然環境,可透過火山爆發,將無機汞帶往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中的微生物可將無機汞轉化為毒性較強的有機汞,當小魚吃下微生物,接着小魚又被大魚吃掉中的循環下,有機汞便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聚下來,所以體積愈大的魚水銀含量會愈高。此外,工業排放水銀往海洋時,亦會令魚類水銀含量提高。

政府公布主要有三種魚的水銀含量是超出本港法定水平(即0.5ppm),均是大型捕獵性魚類,包括吞拿魚、劍魚和鯊魚,其中我們經常食到的劍魚刺身便超出法定水平近4倍。
楊醫生指,水銀容易與蛋白質結合,以整條魚來說,魚肉便含有最多水銀,其他部位雖然都有,但按整條魚的比例來說,卻差得遠,我們一向食魚也是食魚肉居多,所以,若喜愛吃吞拿魚或劍魚刺身的話,最好要有一定節制:「每星期或間中食普通份量問題不大,若果長期食,甚至餐餐食就好難講。」

雖然不少人也愛吃魚翅,鯊魚魚鰭的水銀含量並不多,但與肉相連的翅裙的水銀含量卻比魚翅高。此外,任何烹調方法都不能明顯改變每條魚的水銀含量,即使你鍾情食蒸魚腸、炸魚皮等都可以繼續如常,反要留意的是你或會吸收過量脂肪而已。
1.劍魚 1.9ppm
劍魚刺身固然味美,但水銀正是集中在這些魚肉的部位。
2.吞拿魚 1.2ppm
雖然含水銀量比其他魚類高,但進食適量仍是安全及有營養的。
3.翅裙 0.82ppm
魚鰭(即魚翅)的水銀含量並不高,但與肉相連的翅裙則少吃為妙。
數據來源:食物環境衞生署
註:香港法定水銀指標為0.5ppm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所定下的標準,每人能承受的水銀含量是按每人每公斤體重每星期不超過5微克。從政府早前有關「中學生從食物中攝取重金屬含量研究」顯示,即使一家四口每日吃一條十二至十六両重的魚,長期食用下,發現香港一般中學生從食物攝取水銀的含量仍是低於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安全水平,可見即使日日食魚,對健康並不會構成負面影響。

楊醫生再三強調以下避免攝取過量水銀的方法:
1.唔好只食一種魚
楊醫生說:「均衡飲食可減少因靠單一食物而攝取過量嘅污染物。」他指出其實除魚類外,其他食物都有機會含有微量水銀,只是大多為毒性較低的無機汞,而魚類所含的則為含毒性較高的有機汞。所以「樣樣食物都有風險,樣樣都食反而可將風險平均啲。魚係優質蛋白質來源之一,所含嘅飽和脂肪亦低,仍可以放心食用各種魚類,只要唔好過量進食大型捕獵性嘅魚類就可以。」
2.避食大型捕獵魚
凡是孕婦、打算生育的準媽媽、正在哺乳的媽媽及幼童都不要過量進食水銀含量高的魚類,楊醫生稱,這幾類人應盡量減少食用水銀含量高的大型捕獵性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