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指數微降 外籍人士如重掌生命<br>7.1大遊行為香港減壓

壓力指數微降 外籍人士如重掌生命
7.1大遊行為香港減壓

【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的壓力指數由去年5.72、全亞洲排名第三,下降至現時5.6排第五位。報告指出,7.1遊行有宣洩的作用,令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在經歷了經濟不景、沙士疫症及23條政治危機後,感到自己終於可以稍為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 記者:麥志榮

以香港為基地的調查研究機構「政經風險評估」,昨發表亞洲區的壓力調查報告,調查在今年九至十月期間,訪問了近二千名在亞洲區各地工作的外籍人士,對各地的壓力作出評分。

上街表達:受夠了
調查發現,壓力指數並不直接與經濟和政治的情況掛鈎,反而與有關情況轉變有關,每當一連串的事件在短時間內接連發生,就會令人無法消化,壓力指數就會急升,但當人有時間慢慢消化事件,了解事件對他們的實際影響,壓力指數就會相對穩定。
壓力指數由0至10,0代表壓力最小,10代表壓力最大。調查顯示,香港今年的壓力指數為5.6,比去年的指數5.72,微降了0.12。
而在全亞洲排名方面,去年香港的壓力指數為全亞洲第三高,第一及第二位分別是越南及印尼,今年香港跌至第五位,頭四位分別是南韓、越南、印尼及印度。
報告指出,香港的壓力在今年七月,五十萬人上街遊行時到達高峯,群眾的不滿除了23條立法外,還有多個原因,包括過去幾年的經濟不景和減薪裁員,加上沙士疫症及政府漠視民意,令不少人決定上街,表達他們已受夠了。

學懂處理沙士危機
該報告指出,遊行有宣洩作用,令人感到他們終於可以稍為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遊行令23條擱置,亦引致中央對港施以援手,但部份結果亦純屬幸運,沙士後的經濟復甦比預期快,失業率下跌,股票及物業市場都回升,但市面信心仍未恢復。
報告又認為,香港壓力下降亦是因為市民已學懂如何處理沙士危機。由於今年初沙士期間香港的壓力曾大幅急升,現時的壓力水平既已大幅度回落,有理由相信,就算沙士重臨,港府應該處理得更好,市民亦會較冷靜地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