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蘋果》的邀請,讓筆者再次有機會與讀者分享投資衍生工具的心得。一如既往,筆者並不打算在本欄提供股票窩輪或任何投資貼士,目的是希望鼓勵讀者們將焦點放在不同的產品分析上。掌握基本功,自然能令投資得心應手。筆者相信最終能持續跑贏大市的投資者,必定是一些肯下苦功及善於掌握不同投資產品的人士。
回顧2003年,港股的表現實在為市場帶來一幕又一幕的驚喜。誰會預計得到,港股能在短短半年從SARS期間的低位完全恢復過來,並屢創新高?連帶相關投資產品如認股證、ELI和一些結構性投資產品亦頓時成為市場焦點,備受散戶追捧。
有趣的是,筆者發覺甚少投資者會同時參與這些產品買賣,即ELI投資者甚少涉足窩輪,而窩輪投資者也甚少投資ELI,不少人寧可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收取低息。
事實上,目前市面充斥着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單單與股票掛鈎的產品已為數不少。到底投資者應如何選擇?在市場暢旺的時候,不少散戶投資者最常犯的錯誤是,尚未清楚產品的特性便盲目跟風入市,忽略了可能要承擔的投資風險。
倘若他們對個別股份有明確看法,但又希望省卻投資基金的費用,大可直接購買股份或其相關的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猶如一把鋒利的武器,若運用得宜,可以乘勢取得重大勝利,反之則會帶來一定的殺傷力。當然,任何投資都涉及風險,低風險的投資自然不能期望取得高回報,同樣地,盲目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而忽略當中的風險,也是投資大忌。因此,投資者若曉得分散風險,並能按照市場走勢而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定能增加投資彈性及整體的投資回報。
說到底,筆者鼓勵投資者落實執行分散風險的策略,切忌將資金全放在如期指、認股證等高風險回報的產品上,也避免放在如銀行存款的低風險回報地方。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首先掌握不同投資產品的特性,及個人能承擔的風險程度。
幸好,一般投資者皆懂得分散風險,即使看好股份表現,也不會將所有資本押注下去,而一些具保本性質的投資產品,也成為他們的熱門選擇。事實上,保本產品也是衍生產品的一種,有經驗的投資者可透過不同的期權產品,達致DIY之效。
投資產品日新月異,投資者只要能抱存開放態度,不斷求知充實自己,必定能透過各種合適產品來增加整體回報。筆者希望能透過本欄與讀者分享投資不同產品的基本法,讓大家能自行釐定投資部署。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