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一次意外的大勝,帶不來民主派甚麼,應該自己知自己事的現實,是民主派可做的,與公眾的期望,可以相去甚遠。那一邊的民建聯,哀兵心情,大概只需在立法中保住一席多一席,算是有所交代,不怕被共產黨責難,反而少了包袱,容易處理路線問題。
再差,民建聯穩得二成鐵票,在比例代表制下,定可以有一席。那就可以非常簡單,民建聯可以照樣走全力挺董路線,從而交換在政府之內更大的權力,更多的委任位置,所謂要完全踢走保皇黨,在英治時間也辦不到,何況現在?所以民建聯驚呼危機深重,可能只是一種策略,令保守的游離者不會再離去。
反觀「大勝」的民主派,馬上面對如何分配位置的問題,想一想港島區的情況,就知道麻煩在甚麼地方,如果民主派的所謂協調,是要保證大佬級的人物可以不思進取地連任的話,那自然是一張名單排位,那是難以再服眾的事。
五個位置要全數一張名單拿下,名氣最大的余若薇及李柱銘應該排後,讓楊森、梁家傑、何秀蘭在前面,兩位又願意嗎?聞說民主黨只是在游說梁家傑跑到基層區去打天下。
結果必然是民主派最少分三隊,互爭票源,三隊之中民主黨若然希望排第二的亦要穩勝,甚而帶出新人,多爭一席,就要分拆名單,情況更為混亂。
其他區更不必說了,群雄並起,大家都是民主派,不互相攻訐已是難得了。七一與區選的情況,令到保皇派與保守派被迫從進取型改為被動與低調,進取型的民主派則要不斷製造政治議題,保持港人對政治的熱情,但一過份,港人的保守意識反撲,完全可能會弄巧反拙。
還要重複七一啦,二十三啦,打倒保皇黨啦這些勝利口號到十個月之後嗎?大家心知肚明,在比例代表制之下這是沒有意義的事。但還有更新更強的單一議題嗎?
大家談論了多時的一個說法,就是泛民主派若然在立法會過了半數,民主就會變天,政府就會好麻煩。筆者要指出這是不盡不實的,而且過份強調,會成為保守派及中共作為阻延民主發展的借口,結果是適得其反的。
首先政改要三分之二通過,還要特首首肯及人大首肯,並不是立法會過半數就可以實行,這是十分清楚的,不應誤導港人。在行政主導的政體下,立法會可以不通過財政預算案,但結果會是如何?筆者倒十分有興趣看看早就是以妥協的藝術度日多年的民主派,究竟有沒有「吉士」,有沒有團結能力,有沒有足夠的智慧,玩一次要負上沉重政治責任的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