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癌症殺手榜第九位的淋巴癌,近日林振強因淋巴癌病逝才再度引起關注。淋巴系統覆蓋範圍廣,任何地方也可以出現病變,病情亦可以很快由第一期發展至第四期,乍聽覺得很可怖,在了解它的真面目後,原來並不太可怕,可怕的只是對這個病缺乏認識,更甚的是病者諱疾忌醫吧。
記者:邵超 攝影:蔡鴻雯 模特兒:Yoko
醫生金句
「淋巴癌普遍嘅存活率高達50-60%,患者應該聽從醫生嘅吩咐接受治療,更唔應該半途而廢,就算病情稍有起色都唔可以停藥。」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 麥耀光醫生
本港每年淋巴癌的新增個案超過六百宗,跟亞洲區其他地方一樣,普遍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瘤病例,主要於成年人身上發病,45-60歲的人士更佔大多數,但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麥耀光醫生說,只要遵從醫生吩咐接受適當治療,存活的機會很高。
麥耀光醫生說:「淋巴癌新症嘅數字正在上升,病因不明。懷疑同輻射、污染問題有關,但暫無數字支持。不過正常細胞受刺激先會病變,現時周圍污染同輻射問題嚴重,呢啲致癌物質會令人體細胞產生病變,誘發癌症。」至於慢性病毒帶菌者,由於身體長期催谷淋巴細胞抗炎,慢慢地抗炎細胞發展到自主階段,不受正常新陳代謝的模式規限,自我膨脹,癌症問題便出現了。
淋巴系統通達身體各個器官(綠點),靠它擊退外來病菌襲擊,但亦是病變所在。
淋巴癌是淋巴細胞的一種疾病。淋巴細胞為何發生病變,到現時仍是一個謎,但有四個較強的相關因素。
1.愛滋病患者
2.EB病毒帶菌者
3.HTLV-1型病毒帶菌者
4.幽門螺旋菌帶菌者
發病初期患者可能誤會是一般疾病。淋巴腺腫脹是較為明顯的症狀。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腺腫脹,是自己能摸得到的地方,但發生在身體內部、胸部縱隔腔或腹部主動脈兩側的淋巴腺,或淋巴腺以外的淋巴組織,如胃腸道、脾臟、頭頸、鼻咽等淋巴組織衍生出來的惡性淋巴癌,這時便取決於個人的警覺性,有懷疑便要看醫生。當然亦不能排除是普通發炎而腫大。
患淋巴癌前症狀
1.淋巴癌的淋巴腺腫脹通常脹而不痛,觸手富彈性。相反如果是硬邦邦的,可能是其他固體腫瘤轉移到淋巴腺的徵兆。
2.無故地體重下降
3.無故地發熱、晚間流汗
4.嚴重痕癢
淋巴癌的病情雖有四期之分,但當中的差別並不明顯,其擴散方式亦很特別,分辨的方法是依賴不同部位的淋巴腺腫大情況而決定。慢性和急性淋巴癌的病徵和治療方法亦有很大差別。
慢性淋巴癌
淋巴腺在體內分裂及增加的速度緩慢。病人的存活期比較長,但預期復發的機會很大。
治療:現時慢性淋巴癌的治療方法較為積極,麥耀光醫生說:「從前缺乏效力好嘅藥……𠵱家有咗神奇子彈(MabThera),呢類針對性嘅抗體針藥,可以快速打散癌細胞,副作用較少,但藥費動輒過十萬。」
急性淋巴癌
淋巴癌在體內迅速分裂並以倍數增加,很快便到第四期癌症,如果不及早醫治,可以在數月內死亡,早期治療治愈機會則大增。
治療:急性淋巴癌的治療方法,仍然依賴傳統化療藥(CHOP)。不過最近歐洲的研究報告發現,如果早期用MabThera配合傳統化療藥,治愈率能由40%提升至接近60%。雖然癌症復發仍然是最頭痛的問題,但醫生還可以採用自體或近親骨髓?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去幫助患者,成功率會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