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說政府有意在明年農曆新年之前發債,而所發行的債券會以五條隧道以及一條大橋來支持。政府發債原因很簡單,就是財赤嚴重,需要資金彌補。
此外,所發行的債券預期反應會不俗,而香港的債券市場,正正缺少了一種熱門產品能夠帶動債券市場發展。如果今次發行的債券能夠像盈富基金那樣成功,帶動了市民投資交易所買賣指數基金(ExchangeTradedFunds,簡稱ETF)風氣,把香港債券市場發展起來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息口的走勢與債券的價格是成反比的,利率愈高,債券價格愈低;利率愈低,債券價格愈高。現時香港及美國的利率均處於歷史低位,而市場已預計減息周期快將完結,來年利率很大機會便會見底回升。傳聞是次政府是希望趕在加息周期開展之前發債,以較低息口進行融資。
客觀來看,全球很快會再踏入加息周期,英國與澳洲已率先加息,而資金在過去數月已有撤離債券市場的迹象,這點可從債券基金獲得負回報這點可以得知。假若政府真的在息口低企之時發行債券,這是否欲佔購買債券的人便宜?而投資者又應否購買這些債券呢?
事實上,站在政府立場來看,在低息之時發債,總好過在息口高企之時發債,因為融資成本減輕,更有利公共財政。
問題是,這批債券的對象是哪些人?是海外投資者,還是香港居民?而購買與否,主要視乎債券是定息還是浮息、是短期的還是長期債券?會否在交易所上市?這些問題還是有待解答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