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政府公布本地第三季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四,數字表現之理想,不單超乎市場所預期,而且更扭轉了第二季的跌勢,刺激港股急升。一直以來,港股有一個特色,就是很少炒「經濟市」,即是股市表現跟經濟數據並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然而,為何今次4%的經濟增長,會對港股帶來這麼大的動力呢?
第一、港股在12000附近水平已橫行了一段不短時間,無論要向上突破或進一步向下調整,都需要一些較主導性的消息。適逢近日外圍消息淡靜,市場本身亦沒有特別利好或利淡的消息,因此利好的經濟數據及時為平淡的市況點綴一番,因而令資金入市追捧。
第二、很多投資者都會認為,股市升跌要配合大成交額,方能確認其真正走勢。當成交額較低的時候,正好代表資金處於觀望態度,但只要市場有突如其來的利好或利淡消息,投機盤就會很容易將股市買上或沽低,而日前所公布的利好數據,正好給予「好友」一個借勢挾淡倉的機會。在買盤及補倉盤雙雙入市的情況下,才令港股急升二百多點。
然而,第三季經濟增長成功刺激港股作出短期反彈,但對於未來一年港股的表現,又有沒有指導性作用呢?
基本上,市場內大致有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就是第三季經濟的好表現,是建基於沙士之後的谷底反彈,但目前本港經濟仍受着不少不明朗因素所困擾,當中最頭痛的是嚴重的財赤及失業率高企問題,所以,短期的一點點成績,仍未足以令香港真正脫離危機。而另一觀點是目前有如斯理想的成績,預期第四季只要能夠保持,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應可達到,屆時持續多年的通縮問題亦得以紓緩,有利股樓向上。
若從部署明年投資策略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較支持後者的觀點,原因是財赤及失業率高企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市場早已預期絕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大家希望可以即時見到的,就是經濟復甦得到確認。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數字正好是一個正面的指標。
此外,政府及市場一直希望見到的是本地能夠從內需帶動經濟,但如何刺激內需,卻一直是大家面對的最頭痛問題。
自沙士之後,政府政策上有所改變,主要是希望透過吸引內地「資金」流入香港,藉外來「活水」刺激本土經濟,再藉此復甦的動力帶動內部消費。觀乎第三季度的成績,某程度上已證明了政府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當然,我們不能夠以單一季度的成績就下結論,還要看未來一季及下年一連串的經濟數據表現。但以目前香港的復甦情況及進一步與內地的融合的趨勢,我對未來的復甦前景仍然是審慎樂觀。
只要本地能夠藉經濟增長動力而擺脫通縮問題,屆時資產價格自然會向上,對未來股市會有正面刺激作用。
因此,我相信第三季度的理想增長,已為來年港股表現,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