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 龐約翰爵士
在考慮香港的前途時,我沒有像傳統分析般借鑑新加坡或上海的例子,反而傾向參考瑞士的情況。瑞士人口剛巧與香港相同,兩地同樣為龐大的腹地提供服務,而生活水平則遠高於其服務的腹地。當然,香港屬於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系,其優勢不言而喻。
在瑞士,貨幣供應量之中有一半是國際貨幣,情況與香港相若。兩地經濟均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佔香港經濟產值85%,在瑞士則佔65%。跟香港一樣,瑞士素以低稅率及生活舒適見稱,並且是區內的商業中心。瑞士銀行提供的國際金融服務,其重要性久已超越本土服務業。瑞士銀行已建立譽滿全球的品牌,香港實在沒有理由不能向其學習。
瑞士的監管和財政制度比鄰近國家佔優,所以能夠吸引資金流入。我們必須明白,瑞士與眾不同的監管制度,可以成為一項競爭優勢。在不少地區,政府當局正加強監管,當中有些規條是對付違規企業所絕對需要的,但有些卻明顯影響到行為良好的公司,甚至徒然增加它們的成本與行政時間。香港其實可以借鑑瑞士的做法,採取較寬鬆的監管手法,而不應完全抄襲其他國家。
瑞士便是憑着這種比較寬鬆的監管制度充份發揮本身優勢,同樣道理也適用於香港。我深信香港亦可以從瑞士「品牌」中得到啟發。無論是私人銀行、鐘表或巧克力,瑞士均憑着品質超卓、精密嚴謹與服務水平獨樹一幟。由此可見,品牌創造的是優質形象,而不只是代表一種商品。
富裕國家提高人均收入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吸引外國高資產淨值人士到來定居。瑞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當地超過兩成人口屬於外來移民。因此,香港特區政府按個人投資金額來批核移民申請,我認為是明智之舉。吸引富裕而有才能的外來移民,才能締造龐大的經濟效益。
當然,瑞、港兩地經濟均面對相同的挑戰,因為兩者都屬於面向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過去二十五年來,資金已可自由進出世界各地。今天,我進入下一個階段,很多工種已可外移至世上任何地方,而互聯網和影像技術等革命性通訊科技的出現,更促進了這個趨勢。
今日,個人可以選擇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工作,而企業也可選擇進行工序的任何地點。企業已將很多工種,尤其是服務性的工種,在全球層面重新分配,由最有效益的勞動力市場來從事有關工序。換言之,在成本較高的地方,從事這些工種的行業將受到削減成本的壓力。香港在過去五年需要面對這個問題,而將來香港、瑞士以至任何先進國家,都會繼續存在同樣問題。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全球各地政府必須針對無法外遷的職位來制訂就業策略,香港特區政府當然亦不例外。滙豐估計,在先進經濟體系的服務行業中,約有三分之二的職位屬於「定點」性質,例子包括旅遊、酒店、食肆、醫院、機場、銀行前線部門、教育及公共服務等。該等職位將日益重要,並會影響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已成功奠定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礎,其優越條件包括完善的法制、公平的司法制度、世界級的監管水平、合理的稅制、嚴謹的會計標準,以及舒適的生活。
香港下一階段的發展是以基金管理、私人銀行業務,以及各種投資儲蓄的形式,吸引世界各地的財富滙聚香港。假使缺乏這些國際資金來源與所須的管理技巧,我們極其量只能算是本地的零售銀行。無論如何,世界上的儲蓄存款主要是來自亞洲區,這些投資資金是開拓高度流通的資本市場的原動力,有助我們發展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資本市場中心,透過發行各種定息證券與股票,滿足富裕人士以及退休金與個人資產管理機構的投資需要。在今後數十年,亞洲的儲蓄存款料會在亞洲區內流通,毋須再透過紐約或倫敦重新分配。
隨着全球經濟焦點移向亞洲及發展中市場,我們現正身處世界舞台的中心,得天獨厚。滙豐相信,到二○五○年,全球市場需求的增長將有一半來自發展中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墨西哥。
應變能力是社會邁向成功的基石。世界不斷在變,一成不變的機構或國家必然會逐漸衰弱或停滯不前。因此,我們應該預期未來會與以往不同,並設法適應環境變化。歷史證明,香港人最擅長應付轉變。由轉口貿易過渡至製造業,再由製造業過渡至服務業,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不斷在變。
隨着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濟不斷擴張,位於其心臟地帶的香港,將可以憑着過去的成就,比其他地方更有條件迎接美好的將來。
摘自十一月二十四日香港銀行公會晚宴演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