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有意要求會計界協助出資,成立獨立調查局針對違規的上市公司帳目,引起會計界非議。據了解,會計師公會認為,政府構思有違獨立調查的原則,既然成立調查局是為了保障投資者利益,其角色就如同證監會,應由公共資源支付,例如抽取部份交易徵費。有關爭議可能影響成立調查局的步伐。
會計師公會會長孫德基接受查詢時表示,仍未與政府正式討論成立調查局的事宜,但他重申,公會一直認為不應由會計界出資。
引發獨立調查局的構思,是由於去年發生連串涉及核數師的上市公司欺詐案件,市場指核數師由會計師公會監管,可能有利益衝突,而且以往調查個案的進度太慢。據了解,經過諮詢後,市場普遍支持成立獨立調查局,故政府已傾向採納此議,但調查局不會獲賦予主動索取資料及進行調查的權力,只會作為被動角色,在接獲投訴或其他監管機構轉介下才介入調查,因此開支不會太高。
會計師公會目前負責專業審查及紀律的部門每年開支約2000萬元。該會曾估計,若只是被動調查,獨立調查局的成立經費至少1000萬元。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上周表示,就成立獨立調查局事宜,市場對經費問題有不同意見,故需要再研究。他指政府有財赤問題,從公共財政角度而言最好不要由政府出資,但由於問題不單牽涉政府,同時涉及市場人士及會計界,「所以從幾方面看,我認為最圓滿的解決方法,就是大家一齊為此事盡力」。馬時亨又指出,會計界人士雖然替私人公司服務,但他們都有公眾責任。市場人士形容,要各方共同出資的構思只是「和稀泥」做法,不想得失各方面。
諮詢文件曾指出,調查局經費可由政府撥款,證監會或港交所(388)出資,向上市公司或向投資者徵費,由會計界或上市公司核數師提供,或者是上述不同方案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