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明天到北京述職,香港輿論多估計他在這次述職中無可避免地要與中央領導人談及香港的政治形勢,其中一個最迫切的問題,是要不要繼續委任區議會議席、委任多少以及委任甚麼人,另一個雖非最迫切也不容拖延的問題,是如何回應市民對○七年普選行政長官及○八年全面普選立法會的民主訴求。
香港輿論密切注視中央對這次香港區選後政治形勢的檢討,以及中央將怎樣部署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中央是否要調整對香港政治生態中的敵、友、我的認定?是否有可能接納過去被視為「敵」的民主派?是否會回應香港市民的民主訴求?就迫切的具體問題來說,則是會否放棄或大大減少區議會的委任議席?會否明確支持「全面普選」的訴求?
一些抱善良願望的學者與評論者,持較為正面的看法,並認為當中央、董伯與民建聯可能調整態度,決意支持民主,那時現在的民主派就不能再以民主爭取支持,而民建聯也可以得到「重生」的機會。
但另一些評論者則持相反的看法,認為區選結果只有增加中央對香港推行民主的戒心,要董伯放棄區議會委任議席及想中央同意全面普選,簡直是「癡人說夢」。
正反的估計,其實都在「一國」先於「兩制」的意識影響下,渾忘了「民主不是恩賜的」真理。
香港要不要民主?○七、○八要不要實現全面普選,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內部事務,普選符合《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及第六十八條所訂的目標,甚麼時候實行毋須先徵得北京的同意,更不是意味着若得不到北京同意,香港市民就不能夠推動這個目標。因此,北京怎樣評價區選後的香港政治形勢,是否支持「全面普選」,香港人實在不必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去進行評估。不管北京對香港的民主訴求持正面或負面的態度,都不應影響相信民主價值觀的香港人的信念。因為民主不是恩賜的,民主必須鍥而不捨、不惜犧牲地去爭取。有心站在香港民主運動最前線的人,所依靠的不是北京的恩准,而是香港市民的力量。
由於民主絕非輕而易舉地得以實現,而是必然有艱難的途程,因此,筆者寧願相信前路將會出現最壞而不是最好的情況,也就是說,區選結果增加中央、董政權及香港親中左派的戒心,董伯將會委任一百零二名區議會議席並會大批委任民建聯成員,甚至包括落選的人士,董政權遲遲不作普選的諮詢,或扭曲諮詢的結果,施政上繼續依賴保皇派甚至更聽從保皇派的擺布,明年立法會選舉也會對民主派當選增加新的限制,包括縮短投票時間。
民主派人士必須作最壞的打算,但卻要爭取最好的前途。若董伯委任保皇黨進區議會,筆者絕不贊同民主派的區議員辭職,因為這雖是抗議的手段,卻使董政權「正中下懷」。民主派任何時候、不管怎樣艱困,都不能放棄市民投票給他們因而賦予他們的責任。面對困境,只能動員民眾上街抗議,依靠民眾的力量去推動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