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信箱:<br>灣仔重建保留原有建築特色

市建局信箱:
灣仔重建保留原有建築特色

杜先生問:市建局早前透露會在灣仔莊士敦道項目及利東街項目保育一些有特色唐樓。請問可否說明這些唐樓的由來與特色?
市建局答:據歷史資料顯示,香港在1900至1960年代期間所興建的樓宇,大多數為唐樓,俗稱「騎樓」樓。1894年香港曾經爆發瘟疫,政府隨後於1903年修訂限制樓宇高度及深度的條例。有關條例進一步在1935年修訂,限制樓宇高度以五層為限。於是上居下舖的唐樓,隨着需求增加,應運而生。不過條例同時規定,唐樓內的衞生設施不能連接公共的排污渠。故此,這些唐樓每晚都需要由專人收集「夜香」。

難民湧入引發重建
49年至52年間,大批難民由內地湧入香港。為滿足住屋需求,政府進一步修訂法例,容許住宅樓宇可興建至80呎高,此項修訂間接引發本港市區重建。
當時的唐樓,只有華人居住,大多是三至五層高,並以磚頭和木樑為主要材料。窄長形的樓宇連成一排,結合中西建築特色。唐樓面積大多約為450至700平方呎,特點是樓底高,設有採光井,面向大街的陽台長廊或露台,均裝有法式大窗,騎樓用街外行人路邊兩條石柱支撐。有些「騎樓」樓甚至設有地窖。

首個文物保育項目
莊士敦道60-66號及船街18號,是本港現存少有的舊式商住樓,我們希望可以發展它們成為市建局的首個文物保育項目。至於利東街項目,計劃把皇后大道東186至190號的三幢戰前廣州式「騎樓」樓保存。
這類「騎樓」樓在五、六十年前,在香港隨處可見,但時至今日,已接近消失邊緣。我們計劃在保留這幾幢樓宇的建築特色同時,把它們發展為現代而有特色的商用樓宇,既保留歷史,亦創造商機。
市建局正式展開位於深水埗、大角嘴及灣仔區的三項優先重建項目,為解答受影響居民疑問,市建局與《蘋果日報》合辦市建局信箱,逢星期日刊出,受影響居民有任何疑問,可來函本報代轉,市建局會逐一解答。
地址:將軍澳工業邨西駿盈街八號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