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 沉溺消費 潛在病態<br>三成港人愈購物愈滿足

專家警告 沉溺消費 潛在病態
三成港人愈購物愈滿足

【本報訊】昨日是「國際不消費日」(BuyNothingDay),一項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者認為香港人過度消費;但三成人又覺得自己「買得愈多嘢,就愈滿足」。專家警告,沉溺消費的人,都是「潛在購物狂」。 記者:張嘉雯

地球之友與中文大學合作進行研究,今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成功訪問一千零三十三名十五歲或以上人士,結果發現,八成六受訪者認同香港人過度消費,經常購買無需要的物品;兩成九同意購物愈多愈滿足,其中有六成七為女性;更有百分之七點五購物前「完全冇」或「好少」思考物件是否有用。
調查亦發現,學生也是愛花費一族,有五成人不認同自己是環保消費者,其中十五至十九歲的組別更有六成不認同或不知道自己是否環保消費者;相反,有十五歲以下子女的女性最認同自己是環保消費者,比率近六成。

其實是心理問題
二十多歲的Angela,四、五年前開始愛上購物及光顧美容院,試過一口氣買入八千元的療程。「我每次買完嘢,出到門口就好愁。」Angela發現數年下來的債項高達十二、三萬,最後更向社會服務機構求助,被社工發現她不停購物,其實是心理問題。「讀中學嗰時暗戀一個男仔,全級同學都知,但佢就避開我。」令她耿耿於懷,所以她一直找機會把自己變得更漂亮。
地球之友總幹事吳方笑薇呼籲,市民應理性消費,不要被商品牽着鼻子走。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臨床心理學家張大江博士說,所謂「購物狂」,又稱「強迫性消費者」,患者的特徵是經常想到購物、日常花很多時間購物、不開心時想購物、消費後卻感自責不安,以及購買很多不需的物件,導致家中物件堆積及支出高於預算。
張大江博士又表示,「購物狂」的出現牽涉社會因素,「𠵱家嘅民居都好接近商場,返工放工都會經過,而環境舒適,消費廣告亦滲入生活每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