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重新定位

民建聯重新定位

陳圓

民建聯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中遭遇滑鐵盧,主席曾鈺成歸咎於黨在政治上的定位問題而決意請辭。此舉無疑顯示了曾鈺成敢於承擔的勇氣,但民建聯作為親中保皇的政黨,在特區政府執政領導脫離民意的情況之下,被迫進今天的政治困境,亦絕非曾鈺成一人能左右得了的命運。
自回歸以來,民建聯面對各項政治上的「挫折」,由該黨在早期的梁愛詩事件,以至《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立場,都與其保駕護航的宿命不可分割。單憑一次選舉的打擊,要寄望它脫胎換骨,由保皇黨搖身一變而為與民為伍的政黨,是不切實際的。在其保皇本質不變的情況下,民建聯的出路,大抵只有跟隨自由黨七一以來所採取的路線,透過策略性調整與特區政府的關係,以謀取更大的政治生存空間。
民建聯的重新定位,預示了董建華一手經營的管治聯盟步向瓦解。去年董建華一手創立所謂的高官問責制,並把行政會議改組,委任了自由黨和民建聯兩大友好政團的黨魁成為行政會議成員,目的是希望確保政府政策得到兩大黨派的支持,從而制衡民主派在立法會的影響力。

特區施政遇阻
一年多以來,先是自由黨在七一之後審時度勢、重新定位,在既保住行會席位的同時,與董建華的施政則劃清界線;接着是民建聯經區議會一役後,猛地醒覺多年建立的基業瀕臨崩塌。兩大政黨在考量到自身政治前途後,相繼重新定位。特區政府在往後的施政中,勢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政治阻滯。自由黨和民建聯在行政會議和立法會中,將會因從民意與特區政府作出討價還價。無論特區政府願意與否,在選票掛帥的年頭下,其施政將無可避免地受兩黨的選舉考慮所牽制。
選舉政治給予政黨的教訓,是背棄人民者終被選民離棄。無論是自由黨、民建聯,甚至民主黨也好,不管其本質和信念如何,凡是脫離群眾的,只有被摒出局的命運。甚麼時候香港人也能用選票選出行政長官,使政府的施政更能貼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