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政府牽着走!

別被政府牽着走!

近日媒介有不少有關大學資源的報道與評論,筆者想回應《明報》十一月十二日社評〈大學浪費不改反削資難服眾〉一文。該文批評大學浪費資源,雖然引述立法會帳目委員會對八間大學的帳目調查作佐證,但這其實只能反映事實的其中一面,未有進一步思考為何八間大學會出現所謂「浪費」現象?是否與教資會對大學的撥款及行政監督制度有關?未問情由地評論,卻帶出八間院校大量浪費公眾資源的圖像,其實正中政府下懷。
政府近年以財赤為由,不斷削減各方面的公共開支,實行小政府政策,並多次運用民間壓力迫使受削者無言以對。當年要削減綜援的時候,便有大量綜援養懶人的報道;在削減公務員薪酬前,又傳出公務員架構冗贅的消息;當居港權爭取者勝訴時,又以嚇人的數字,讓市民誤以為會有百多萬內地符合資格人士湧進,使香港「陸沉」。可見政府一直以來都善於製造輿論,從而使民間分化、分級,將香港人分成「納稅人」及「浪費公眾資源者」,形成壁壘分明的對立,使受削者成為眾矢之的。

資源權力高度集中
八間大學是否有需要削減開支,這需要進一步研究討論,但政府對人民生活的必須承擔是責無旁貸的。大學是否削資、削多少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政府對教育政策的信念是甚麼?我們是否可以接受政府逐步地退出對教育的承擔?除了八間大學面對削資,還有已成事實的夜校外判,小學上下午校合併為全日制等,都顯示政府正逐步退出對整體教育的承擔,迫使大家接受教育要「用者自付」的想法。這是大家希望看見的情況嗎?
立法會帳目委員會報告所指的情況,近年不斷地重複,反映不同架構於運作時,資源未被適切運用。然而,這與權力及資源高度集中於行政高層有關,學院由行政部門依靠其對大學教育的想像去計劃資源分配,直接使用資源的師生卻未能參與或決策,一般行常的諮詢架構亦只是有名無實,師生根本未能實際地掌握資源運用及調配。
筆者認為只有行政單位願意將資源及權力下放,與校內師生共同商議一個合適的資源分配架構,令真正的用家能參與其中的決策,才能令資源被充份地運用,對公眾人士有所交代。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三年級 羅婉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