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民建聯雖然大敗,但民主黨卻沒有真正的得益。
雖然增加了議席,但那不是民主黨的努力的結果,而是市民的意願,走在民主黨之先,把選票硬生生塞給民主黨。
事實上,當傳媒的稱呼,漸漸由「民主黨」改稱為「泛民主派」的時候,就說明民主黨在萎縮。一個政黨如果夠強勢,幾十年都會行不改名地維持同一副招牌。在大陸,共產黨就是共產黨,決沒有甚麼「泛共產派」,因為共產黨依然有效執政;反而在台灣,漸漸沒有人再叫國民黨,改稱為「泛藍陣營」,證明國民黨在萎縮,另有其他勢力起而代之。
一旦出現一個「泛」字,就有喜有憂:喜者,是群雄競起,許多人志同道合,一個政黨的路線,有許多組織認同。他們雖不屑加入,另起爐灶,但終究理想如一,聲勢浩大,有先聲奪敵之效。
憂者,是所謂「泛」,只是暫時的茍合膠着狀態,早晚必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內訌拆夥。由於「一盤散沙」的遺傳基因,中國人搞任何政黨、組織、社團,當初都可以共患難,時間一長,絕對不可以共富貴。香港的「泛民主派」,今日其成,在於一個「泛」字,明日其敗,亦必將在一個「泛」字。
看看北角的翠屏選區。民主黨視北角為港島的井岡山,是土共的老巢,或因為輸不起面子,或為了節省有限的資源,自動棄權,連一個候選人也不派。「長毛」梁國雄單人匹馬向不可能挑戰,只以兩百多票微差落選。「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是譚嗣同的名句。譚嗣同有一腔改革的熱血,但沒有用,同是維新派的康有為意志不堅,後台的光緒皇也優柔寡斷,對方的慈禧和榮祿,卻兵權在握,精通權謀,譚嗣同最終血灑菜市口。民主黨一成為「泛民主派」,弱點顯露無遺:與七一大遊行之日一樣,沒有一個強勢的魅力型領袖。區議會選舉,民主派一生一旦,一個是「長毛」,一個是前線的何秀蘭,民主黨的明星主角何在?一個也沒有。
中方對付民主派,不必指使民建聯正面對抗鬥氣,只要分而化之,肯邀請其中三幾個賣相斯文一些的,訪問北京,領導人接見,灌兩杯酒,再放回來,泛民主派自然先相互猜忌,繼而傾軋自殘,屆時韋昌輝叛變,楊秀清自封九千歲,林鳳祥李開芳北伐西征,石達開出走西蜀。不要忘記,中國的曾慶紅,扶持江澤民上台,分化過鄧小平與楊家將,是一位傑出的權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