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游泳可以強身健體外,並可紓緩關節痛症。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包括游泳在內的水療法有助關節炎患者強化肌肉、改善行動、紓緩痛楚。有本港骨科專家解釋,水的浮力令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減少,因此在水中進行運動較在陸地上來得容易,並有助保持關節的活動性及柔軟度,而在熱水中進行運動更有止痛作用。 記者:陳倩雯
英國廣播公司昨日報道,有關研究由澳洲佛蘭德大學進行,研究結果已在國際醫學雜誌《風濕性疾病紀事》內刊登。參與研究的逾一百名患有膝關節炎或股關節炎的患者,全部人士的年齡均逾五十歲。他們被隨意分成三組,其中三十五人需每周三次在游泳池中進行水中運動;另一組三十五人則要在健身室中進行同樣數量及時間的運動;餘下一組毋須進行任何運動,研究人員每隔兩周會致電每個組別的人士,詢問其身體狀況。
研究人員發現,六周後,進行水中運動及健身運動的兩個組別,步行的速度及可支持的步行距離,明顯較沒有進行運動的組別有顯著改善。其中進行水中運動和健身運動組別的人士,兩隻腳的大腿四頭肌都明顯強壯了,而且關節的痛楚也減輕了。
研究人員解釋,關節炎的形成是由於連接骨與骨之間的軟組織損壞,引起發炎。水療法對嚴重關節炎患者特別有幫助,除了因為水療法有助提升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外,也因為水中是一個適當的環境,讓關節炎患者可在水中進行一些在陸地上未必做到的劇烈運動,藉以強化肌肉。強化肌肉可令關節部位更加穩定,以及有效吸收活動時產生的震盪,避免關節炎情況繼續惡化。
香港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同意水療對關節炎患者有幫助。她解釋,由於水有浮力,因此當關節炎患者在水中進行運動時,關節所受的壓力減少,令關節可以進行全面運動,以保持關節軟組織的柔軟度。
葉永玉又稱,由於關節炎患者在水中進行運動較在陸地容易,而且所承受的痛楚減少,自然可以進行較多運動,有助保持關節的活動性,避免關節炎情況惡化。如關節炎患者在熱水中進行運動,更加有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