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穩定壓倒一切

大學教育穩定壓倒一切

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 史文鴻

無論政府高層也好,一些文化傳媒界人士也好,往往錯誤理解估量香港高等教育的形勢和現實,有人以為大學港英時期高度膨脹,導致現今要政府大量資助及尾大不掉。這說法一擊即破不難理解,若果真是如此,為何現今香港適齡讀大學人口還是百分之十八左右,遠遠落後新加坡及台灣呢?董特首希冀六成年輕人可受高等教育只是癡人說夢。
更有說法認為香港大學太多,要搞整合及拔尖,這種說法問題也很大。首先以香港七百萬人口,只有八大院校,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就有百間大學。

訓練高質素大學生
若果要講拔尖,就要看香港大學教育的現實了。香港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學,不能單靠政府每年多花十億八億或幾十億在一、兩間大學身上就可達到。就以美國一流大學為例,史丹福大學約有八千多學生,每年開支是二十一億美元,基金就達八十億美元,而哈佛大學基金在2001-2年度就達一百八十多億美元,加上它們有工業基礎、有大量優質中學可以選拔優秀學生,這些條件是我們完全無法提供的,也不能妄想政府可以獨力及於短期內完成。
其實,我們香港的大專院校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訓練大量高質素的大學生,以適應廣泛知識型經濟的需要,那麼,他們起碼兩文三語暢通,能有獨立批判思考,能夠有理性反省的價值意識及社會與國家身份認同,以結合專業的訓練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就可以說是很有質素。
至於這些高質素的大學生想深造,那麼香港的大學和海外的升學機會,其實可供他們選擇,然而,這些人畢竟是少數,過量投放資源給他們不一定化算。相反,能夠到外國深造的,當然可能不再回來,變成人才流失,但香港也可以聘請他們回來,變成社會增值,那就要看社會可否提供優越條件!
有人認為八間大學均重視研究是種浪費,其實大學教師一定不能脫離研究,否則教學便無法增進。問題反而是理、工及醫學等研究要很多資源,但其實如今已經集中在中、港及科大,及理大和城大身上,浸大、嶺大及教育學院需要的研究經費根本不多,不應再削減。要使大學研究進一步增強,政府更應容許八大院校自由競爭,發展出卓越的研究效果,不應憑長官意志厚此薄彼。
事實上,原來由教統局統籌的研究經費,就可憑自由競爭得到,效果可能更好,政府一旦把研究經費撥交「重點」或「尖子」大學支配,恐怕就很難找到有效的監管及評核機制。結果容易養成大白象,浪費了資源又沒有效益。

鼓勵大學收自費生
至於目前八間大學應否合併,相信應由各大學本身就各自客觀環境來衡量。李國章指令要撮合中、科大觸礁,就說明大學考慮是否要融合的因素很多,教學及研究的目的是否相同、是否已經或可達到優勢、資源是否可善用等,都不盡同。若果各大學協商後有意合併,政府可以支持,但盲目迫令,只會弄巧反拙。
目前政府對大學應該做的,是在教學及研究質素檢定上訂下一些機制,以求各大學改進,更可鼓勵大學藉此變得更優質以招收國內及海外自費生,來為社會創富。自費生交學費的利潤只是次要,他們的生活及消費會為社會帶來額外收益。不過,要削資而非投資來要求大學為社會創富,天下間哪有這樣便宜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