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在社會上下各方來看,這次區議會選舉是七一效應是否延續的試金石,是試探香港公眾對政府、保皇黨的不滿,對所謂民主派期望的指標。泛民主派的候選人終於獲得大勝。民主黨、前綫、四五行動、公民起動和七一人民批等組織,由空降的,或是不見經傳的新人都獲得比預期多的選票。長毛僅以不足三百票之微,敗於蔡素玉。七一人民批的張錦雄也獲得七百多票,少於三百票敗於仇振輝。公民起動的金佩瑋、陳耀輝和鄭其建在灣仔當選,落敗的也獲得不錯的支持。
對於泛民主派來說,區議會選舉的結果表示選民通過投票來延續對政府,以至對保皇黨表示不滿,是香港公眾對全面直選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要求顯現。所以,泛民主派把七一大遊行和區議會的選舉結果簡單歸結為單一的,推動直選的訴求。
當然,從泛民主派來看,把香港市民的不滿歸納為單一的直選要求是目標明確的,比較容易團結其他不同的政治力量。但把市民對政治的各種不滿簡單化,約化為單一的直選要求卻漠視了香港的代議政制,及政黨政治一直存在的問題,以至香港市民的民主訴求。
從泛民主派的組織和動員而言,除了繼續把希望放在原來表現不濟的民主政黨上外,希望竟然放在一些所謂新興的民主派英雄上面。
從民主發展來看,從依賴制度到依賴英雄個人主義確實是一大倒退。同時,雖然選民對四五行動、公民起動和七一人民批等另類的政治組織表示了支持,但這些政治組織和個人除了顯示個人抽象的道德和民主理念以外,卻沒有拿出那些在直選和政黨政治以外的,更可以實現民主過程的理念和辦法。
把七一大遊行和區議會選舉中的政治訴求,簡單地約化成為廉價的直選要求,是一個非常自限的民主運動,無法面對社會公眾對民主政治的深刻要求。即使將來獲得更多的直選議席,也只不過是由直選精英取代功能團體精英。
假如現行的直選制度也無法制約保皇黨的直選議員,我們有甚麼制度的保證來制約那些泛民主派的議員,不會做出一些違背選民意願的決定?
七一大遊行後的政府違法填海事件、王見秋不公平解僱下屬事件,和李國章大幅削減大學經費事件反映的問題,不是簡單地說是缺乏直接選舉議席造成的問題。
我們不能以為只有爭取得到直選,就甚麼問題都解決了。政府違法填海爭議是否反映環保政策中的專業主義對公民參與的排斥?王見秋不公平解僱下屬的爭議是否反映法定機構的組成問題?李國章在改革高等教育和大幅削減大學經費的爭議事件是否反映政府決策排斥大學教員、學生和社會公眾參與的結果?
所以,通過在七一大遊行和區議會選舉中所表達的政治訴求,真正關心民主的朋友不要滿足於單一的和廉價的直選要求,必須深入了解當前民眾的民主訴求,發揮對民主體制和形式的採取開放的和多元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