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萬人投了票 - 吳靄儀

106萬人投了票 - 吳靄儀

繼七月一日過五十萬人上街之後,十一月二十三日區選有一百零六萬多人投票,創造出「保皇黨」大敗、民主派候選人連連報捷的奇迹。這次選舉的最大意義,是香港人透過票箱,清脆玲瓏地括了「保皇黨」一記耳光,顯示出市民已從被動走到主動,用選票表達不滿,從而影響政治決策。在民主路上,香港人又跨出了成熟的一步,這是任何從政者也不能忽視的事實。
「保皇黨大敗」,是清楚有力的訊息;但相對而言,我認為不能說是「民主派大勝」。選民對民主派的感覺是複雜的,當中有很多很深的不滿,不單單是對民主黨不滿,對整個「泛民主派」也有不滿。在對選舉結果感到振奮之餘,民主派人士是應該冷靜反省的。
一個最重大的理由是,民主派人士,主要是為了推動民主而參加政治,香港民主以至中國民主,是我們花心血、賠上青春的最大目標,現在,市民對民主有切實的期望,要是民主派表現得無才無德去領導民主化運動,市民就會感到失望,民主前途就會受到影響。這次區選比上屆多了近25萬人投票,投票率從35.8%升至44%。有調查顯示,投票的人有83%支持2007年普選特首、2008年立法會議員全部由直選產生。種種數據顯示這次區選已拉開了民主政制改革的序幕。當前的問題已不是市民是否要求民主化,而是應採用甚麼模式和步驟去達到2007及2008年普選特首及立法會的目標。政府如果仍不加快步伐,民間團體就要負起領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