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歷史之中學習,可以避免再犯前人之錯誤。
98年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已經有5個年頭,而直至現時為止,很多投資者在金融風暴之中的損失,也還沒有復原過來。有說金融風暴是由一些對沖基金所引發的,而這些基金所運用的是經濟宏觀策略(MacroStrategy)。
如果一個地區的股市過份壯旺,而又沒有實質經濟因素支持的話,他們便會狂沽當地的股市;相反,如果一個地區的股市股價偏低,他們便會大量買入股票。而對沖基金所買賣的投資物品,並不限於股票,可以是外滙、期貨及期權,而買賣地方可以是場內或者是場外。
98金融風暴的產生,市場版本是有些對沖基金先累積大量股市淡倉,包括期指淡倉、認沽期權好倉及認購期權淡倉,同時之間又大量借入港股用來沽空。而這些淡倉的建立,是需要一段時間,而期間又要盡量不動聲色,等待一個出擊的機會。
同時,對沖基金開始累積港元淡倉,特別是從遠期美電方面下手,借入港元來買入遠期美電,導致美電出現高溢價,而政府因為要捍衞聯繫滙率的關係,於是被迫拋出美元而買入港元,結果是銀行體系內港元結餘大幅減少,導致利率大幅上升。當年隔夜拆息更曾高達100厘。
衝擊港元只是一個煙幕,雖然大戶在外滙市場會有所損失,但因政府要維持滙率的穩定性,所以大戶所虧蝕的數額不會太多;而美電溢價的上升,會造成資金流出香港的假象,再加上利率大幅上升,以及不少外資行調低港股評級,結果股市大瀉,累積了淡倉的大戶賺了不少,而原本持有港元資產的投資者就損失慘重。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