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星期二,記得上周二(11月18日)當有關方面宣布香港的銀行將可以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後,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風」節目的朋友來電詢問筆者,該措施對投資者有何影響,隨後主持人更插問筆者哪隻銀行股可即時追捧。筆者當時指出,人民幣業務相信僅可為大部份銀行帶來數個百分點的盈利增長,不宜有太大期望,反而應考慮趁好消息出貨。現在回望,好像亦相距不遠。
「當某公司的壞消息『盡出』後,乃考慮吸納該股的時候。相反,當有關某公司的好消息『盡出』後,便是考慮沽出的時候」,此乃市場常見及有效的策略。
筆者曾先後兩次以此策略用於中銀香港(2388)上,第一次便是早前「周正毅事件」發生後,當時好些朋友詢問筆者應否沽出中銀?筆者當時在電台節目中指出,若「周正毅事件」會引致中銀股價下挫,則其股價早已下跌了,不會毫無動靜地依舊在7、8元水平徘徊,某程度顯示此事件早已被市場預期,並在股價中反映了,這反而是趁低吸納時機。至於另一次,便是上述所講上周二電台節目的那一次。
由8月至今,中銀的股價在短短3個月內飆升了達70%,想不到這升幅乃全球400大企業(Global400),在該段時期升幅最大的10間企業之一。促使中銀出現如此大升幅的因素頗多,首個重要因素當然是投資者假設香港經濟好轉,銀行壞帳撥備將會大幅減少,以及有回撥機會。暫時市場普遍估計香港眾多銀行中,在壞帳撥備減少及回撥這一項中,對中銀的盈利增幅幫助最大。
順帶一提,香港的銀行股中,恒生(011)在借貸上一向較為穩健,其壞帳亦相對較低,因此在經濟不景時,此乃利好因素,但當經濟復甦時卻又不同,它的受惠幅度亦相對其他銀行低,故在壞帳撥備減少及回撥這一項中,對恒生盈利的增幅幫助亦相對較低。
另一個對中銀利好的因素,便是隨經濟改善後,中銀在信貸業務的增幅將頗為不俗,此外,便輪到人民幣業務及最終成為本港人民幣結算銀行。
從近期中銀股價表現及本港經濟的進展等來看,大部份利好因素已在其股價反映,現在尚餘最後一個利好因素,便是成為本港人民幣結算銀行。反觀近日部份銀行股如東亞(023)及大新(440)等的股價已開始逐步由高位回落,中銀仍能夠持續在高位徘徊,相信是基於人民幣結算銀行這因素所致,估計這消息公布及確認後,「可能」便是考慮逐步減持的時候了。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