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華
香港中文大學近日對中三至中五生的調查顯示,有五成二的被訪者因欲成尖子,放棄參加課外活動而參與更多補習班,圖爭小量尖子的一席位,「尖子計劃」對教育文化的負面影響備受重視。
政府在教育的檢討功夫上向來不遺餘力,可惜,政府還不細心思索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到底我們需要一些甚麼樣的學生?
全人教育被倡議的時候,筆者對香港的教育還抱有憧憬,直至「校長推薦計劃」替高考生開闢高考以外的一條成大學學生新路,我還是覺得政府似乎有意鼓勵學生達致全面發展。時至今日,「校長推薦計劃」不但沒有被社會所認同,更沒有被進一步推廣;相反,大學們在政府的鼓舞下,以尖子計劃把會考的重要度大大提高,以無形之手推動中學生埋頭於會考的書本中,使其放棄對學生全面發展亟需的課外活動,令考試為本的教育文化在千夫所指的情況下再跨一步。
作為中學生,他們只是一群被牽着走的羊,他們沒有所謂的主導權,大多只是向大學學位的目標進發,跟隨大學收生的要求去拚命。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制度的關鍵問題,莫過於政府在大學對學生的收生要求還在公開考試之上,牽動只為考試為學習目的之學習文化;望子成龍地催谷學生苦讀的家長文化;以及被社會(或校方)所迫,只能為公開試考核範圍為教學主線的教育文化。
或者的確,政府曾考慮過究竟他需要的理想學生應具備甚麼樣的條件,但他的要求,似乎已在多年來大學的口中告知全港市民:只有公開試。「尖子計劃」就是這句說話的進一步闡釋及肯定。
正值社會熱烈地討論政府在高等教育上應扮演的角色及財政資助是否用得其所時,應該順帶一想,他在帶動正當教育文化的改革中,應扮演甚麼有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