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日前公布,所有本地持牌銀行可於明年元旦前後經營四項人民幣業務,消息刺激各銀行股顯著上揚。其中極有機會成為清算行的中銀香港(2388)一度大幅上升8%,再創上市後新高;而一些中小型銀行股也相繼造好。
但這項政策是否真的對銀行股有利?還是在市場過於憧憬下,銀行股的升勢最終只會成為一個泡沫;當結果未能合乎市場的預期時,銀行股便會輾轉下滑呢?
根據中港日前所簽訂的諒解備忘錄,本港持牌銀行可以經營的四項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兌換、滙兌及申請人民幣卡。由於今次落實之協議中,本地銀行可以經營的業務較市場原先估計為多,故此市場確實有一點兒驚喜。
但投資者必須留意的是,新業務只屬存款性質,人民幣最終將交由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接收,銀行其實只能賺取中間的利息差額,以市場估計人民幣在港的流通量約為500至800億計算,扣除成本後,銀行可賺取的金額實在有限。故此,此協議對銀行的盈利刺激,其實未必如市場想像般強勁。
不過,由於這次協議之落實,意味着中國有意將國內過盛的人民幣存款開放至香港市場,令人民幣的流通較為平衡,故此,相信日後國內將可能進一步開放政策,容許本港銀行可直接將人民幣存款轉作本身的人民幣貸款,這將對本地銀行的盈利帶來重大的刺激。
雖然今次市場對銀行股的反應有點兒過敏,但基於對前景的憧憬,銀行股長線確實可以看高一線,其中有機會成為清算行的中銀(2388)及滙控(005),長線更可望跑贏大市。
其實除了將重點放於人民幣業務落實對銀行本身業務有多大刺激外,投資者亦應留意,今次協議的背後,其實對本地零售、以至地產市道甚為有利,對銀行日後的盈利亦會有一定刺激。
隨着自由行的政策實施後,本地的零售以及地產市道均已即時受惠,這主要和國內居民豐厚的消費能力,以及對本地的地產市道極為看好有關。就以樓價為例,平均升幅達5%,扭轉了過去多年的跌勢,亦令負資產個案的宗數顯著下跌,而銀行本身壞帳問題亦因而得到紓緩。
此外,銀行在未來的業績中,可以將早前的呆壞帳撥備進行回撥,對盈利表現亦有莫大幫助,這才是對股價有利的重要元素。
今次協議容許本地銀行經營人民幣信用卡業務,正正代表國內的消費群可透過信用卡在港消費,變相放寬國內居民攜帶人民幣來港的限制,這對本地的零售市道以至地產市道而言,又是另一刺激。在這些活動推動下,相信銀行的盈利亦可望因而受惠,對銀行股股價有利好刺激。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