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計劃建立全球首個收集中國人的頭骨及面皮厚度等數據的資料庫,希望找出不同市民的面皮厚度及中位數,以便根據頭骨資料塑造出死者的樣子;該系助理教授馬宣立表示,透過綜合數據庫的資料塑造出來的樣子較為準確,容易找出死者身份。
馬宣立強調,現時本港每年約有十宗只是找到死者頭骨的屍體發現案,但這樣即使透過死者毛髮等組織找到其脫氧核糖核酸(DNA),也難以在失蹤人口中找出死者身份。
不過,若本港能建立一個華人頭骨及面皮厚度的數據庫,當警方發現無法辨認身份的頭骨時,只要為頭骨進行電腦掃描,再套入華人頭骨及面皮厚度的數據,即可得出死者的樣子,從而辨認其身份。馬宣立說,透過電腦可以計算面龐三百六十度的面皮厚度,較現時外國只掌握面龐數十度的面皮厚度更為準確,而現時較多是透過一些具法醫知識及雕塑技巧的專業人士,為頭骨做出模擬樣子,但這可能與死者的真實樣子相差很遠。
他解釋,建立數據庫的步驟,需先與瑪麗醫院商討,向有需要進行非急症頭部電腦掃描病人諮詢,如獲病人同意,則可利用他們進行掃描後的頭骨及面皮厚度資料,與美國一個同樣正進行當地市民的頭骨和面皮厚度數據的機構合作分析資料,他希望首階段至少有四十名男病人和四十名女病人的資料,其後貯存愈多病人的資料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