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水浸香港內有玄機

理財智慧:水浸香港內有玄機

政府多次入市承接美元沽盤而賣出港元,令到銀行體系之中的港元結餘大幅上升。而這些兌換而來的港元最終動向如何,可能成左右股市的關鍵。問題是,為何有大量資金兌換成港元?是否有人炒港元升值?
如以維持聯繫滙率的難度來說,壓抑港元升值遠較抵禦港元貶值壓力容易。因為當市場炒港元升值,便會沽美元買港幣,而按貨幣發行局機制,每新增一美元便可發行7.8港元,原則上港元可以無限量供應,只要有美元支持便行。因此要賭港元升值而最終要令聯繫滙率脫鈎,幾乎沒有可能,除非政府也希望這樣做,才有脫鈎的機會。
不斷有人拋售美元,而政府又不停承接這些沽盤,結果是港元供應大增。如果資金繼續留在銀行體系之內,利息便會下調。
問題是,現時銀行的利息已是歷史新低,甚至是低無可低,銀行資金拆不出去市場,大量資金留在銀行體系,只會造成負擔。要改善這情況,甚至要出動負利率的撒手鐧。

認購新股不足信
港元的利息比美元低,要在港元偏強之時買入港元,所承擔的利息成本與滙價風險都會很大。有說資金預先調來香港,是因為要認購新股,例如將會上市的中國人壽等,但筆者絕對不會認同這種觀點。
就算過往重大的集資事件,例如中國移動(941)、中國電信(728)、中石化(386)等公司上市,也從沒有這情況出現。如果要增加認購新股的勝算,大可借入多些孖展認購新股。正因為銀行出現水浸,借錢認購新股的利息十分便宜,絕對犯不着把大量外幣轉成港元,用「真本」去認購股份。因此,這些資金來港,可能懷有其他目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