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西九龍變數碼港第二

別讓西九龍變數碼港第二

立法會議員 黃成智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發展概念,若然是推動本土文化藝術、善用海旁用地等,相信廣大市民是舉手贊成的。然而,該計劃近日所造成的爭拗,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我們擔心涉及四十公頃的發展計劃,只是披掛上文化藝術的包裝,內裏是一個龐大的地產項目,又重蹈着數碼港的覆轍。
首先,政府對參與發展商的要求極之嚴苛,令到具有中標資格的發展商寥寥無幾,誰會獲選,現時大家都心中有數,不過沒有宣之於口罷了。
另一方面,令人十分擔心的是興趣表達書內有不少模糊的地方,足以令到中標者可自行決定該區的地積比率和規劃,甚至可以在維港旁進行填海工程!

未為文化定位
興趣表達書第一冊第七節第七點五點五條,訂明若然發展商有足夠證據證明有填海的需要,可依據法律程序申請進行填海。現時,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仍是空地,面積實有五十個足球場般大,根本不可能出現交通擠塞或缺乏休憩用地等問題。究竟,政府為何容許發展者有填海的權利?又根據甚麼評估準則?再者,西九龍發展計劃不需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或通過法例,政府日後如何「厚待」中標者,我們一無所知。
另一方面,政府如何權衡輕重也難以理解,興趣表達書第一冊第五節第五點四及第五點五提及,發展商要就核心藝術及文化設施釐定票價及其他運作費用。試問一下,文化區的定位為何?當局希望是吸引世界一流表演者、抑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抑或培育本土藝術?目標不清,如何釐定票價水平?而且,發展區只有三成會用作興建文娛設施,餘下七成的地方可發展其他地產項目,那麼文娛設施是本,還是只為當區的地產項目「增值」?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於本月十二日出席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短短三十分鐘的問答時段,曾司長都未能平心靜氣,並且說有財團施加壓力,要政府放棄計劃。

應該聽取意見
其實,財團所說的只是一家之言,尚有文化界及政界,也對計劃存有不少疑慮。我們希望政府不要捨難取易,避重就輕,為了一點方便,就把公眾利益置之度外,將該土地的發展權批給沒有營運文化事業經驗的發展商。政府只是土地的「管家」,應該心平氣和聽取公眾的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