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製造的3款紡織品實施配額,本港工業界感到失望,怕成為最壞先例,但若只是上述3項商品,港商受影響程度可說不大。
針織公司冠華(539)執行董事蔡連鴻向本報表示,由於該集團只有約3%的布疋是直接售往美國,其餘是售予成衣生產商,所以受影響輕微。
旭日(393)發言人表示,雖然其部份製成品是銷往美國,但輸往當地的產品並非在中國製造,故有關限制不會對該集團造成任何影響。
魏橋紡織(2698)發言人表示,由於該集團業務屬紡織前期生產工作,並將製成品售予成衣生產商,所以有關限制將不會對業務造成直接影響。該集團總共有逾50%製品是售予海外客戶,本港成衣生產商如德永佳(321)及褔田實業(420)均是其客戶。
香港工業總會對美國的制裁表示遺憾。該會副主席陳鎮仁稱,新配額將影響在內地設廠的港商,但由於港商生產靈活度很高,可以把生產分配到中國以外的地方進行。此外,受制裁的3類產品佔港商生產比例不算大。他又指出,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是次制裁帶有政治目的。他憂慮將來美國又會對其他紡織產品實施類似限制,甚至引發其他國家效法,這樣對港商將造成較深遠的影響。他認為,新政策最終只會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因為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
港府發言人回應,由於措施主要向中國製造的某些紡織產品實施制裁,本港製造的紡織產品將不受影響,而在世貿協議下,這些產品由香港出口往美國均已不受配額限制。不過,由於本港不少紡織成衣廠商在內地有相當投資,因此政府也會密切注視兩地政府的談判進展,並向受影響廠家通報最新的發展形勢。
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認為,是次制裁對本港廠商影響不大,因為涉及的紡織產品並非本港廠家製造的熱門項目。滙豐銀行中國業務研究經理趙令彬也認同,美國明年大選年,加上中美貿易逆差仍大,故兩地的貿易摩擦仍會不斷發生,相信這次也不會是大件事,中國可以透過世貿條款作抗衡,或是以協商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