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納米製造的兩個鴻溝

傳訊四圍炳:納米製造的兩個鴻溝

在過去數年,不少人提及資訊科技的所謂「數碼鴻溝」問題。數碼有「鴻溝」,鈉米科技都有「基因鴻溝」。納米科技權威學術刊物《Nanotechnology》3月號刊登了一篇以「Mindthegap:scienceandethicsinnanotechnology」為題的文章,提出納米科技創造的「鴻溝」。作者是一班來自加拿大的納米科技研究學者,不少觀點值得我們參詳。
作者提出納米科技製造的「基因鴻溝」,包括了兩方面。第一個「鴻溝」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鴻溝。據文章提供多國的納米科研投資總數(見表),兩個最大的科研國家日本和美國的總研究經費,已佔全球總數六成;剛成功發射太空人上太空的中國,納米研究經費僅是日本的5%、南韓的四成、比台灣還要少!

各國研究經費差距大
筆者擔心大手開發航天科技的中國,可能捉錯用神,錯失了開發納米的研究周期,在下一波的科技競賽中被其他國家(包括區內的南韓、澳洲和台灣)擯出局!
第二個「鴻溝」是科技與社會問題各走兩極。納米科技研究開支不斷膨脹,但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卻沒有被正視,作者倡議需要增加相關的社會研究投資。像細如毛髮的監控系統,可以植入人體而不被察覺,令私隱和有關法律受到嚴重衝擊;具有複製能力的微型系統現在也非天方夜談,如何控制其不受限制的自我複製,則是極為棘手的問題。
由搞納米科研的人士作出此議,大前提是假設問題可以透過社會研究作解決和疏導,社會研究可成為化解矛盾的中和劑,令納米可以名正言順的搞上,回應外間的質疑,這與他們多少有點利益衝突。

衍生社會問題棘手
香港經常有云搞納米科技,但充其量只是個別產品採納微型技術後,套用「納米」稱號作市場宣傳之用,與上述所言的基礎科研談不上。香港一向不是基礎科研之都,卻是應用科技之地,納米是否也是走同一條路?筆者有點保留,相對資訊科技,納米和基因技術的門檻較高,港商在缺乏基礎下純作「應用」較為困難。
面對科技下一波,中國和香港應怎樣走?大家是時候想一想。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