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整天說是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政府高官們也「紐約」、「倫敦」自比,但真的做起事來,許多思維依然落後陳舊得很。
就以「西九龍文娛術中心」為例。這或許是個龐大的藝術發展計劃,想出這個主意來的人,可能真有一些雄心大志。但是,一個小家敗氣的名字,「文娛藝術中心」,便註定了一種業餘短淺的目光,從而令人對這個所謂的「大計」失去信心。
香港有很多「文娛中心」,西灣河有,九龍灣有,黃大仙也有,每個區大概都有一個至數個文娛中心。「文娛」二字,讓人聯想到的,不過是街坊聯誼,業餘劇團表演。那不過是從前政府那個沒有文化的「康文署」的「派出所」而已。好了,現在有宏圖大計了,要花那麼多錢,動那麼多土,還要吵那麼大的架,鬧鬧轟轟,竟然是在建另一座「文娛中心」?這個叫「文娛藝術中心」的項目,還刻意將「文娛」和「藝術」分開來講,更顯得「文娛」沒有「藝術」,那跟街坊福利會裏阿伯阿婆打打康樂棋,操操粵曲的境界,又能相距多遠呢?
看看跟香港競爭最大的兩個中國城市,上海有「上海大劇院」,北京在建「國家大劇院」,那都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表標,名堂響亮。跟人家一比,香港花了那麼多錢和精力,來一個「文娛藝術中心」,還「西九龍」呢!作為城市管理高層的識見,馬上就「小農經濟」了。香港的高官,有時一說起城市建築,依然「石屎」長「石屎」短,大庭廣眾,滿口是屎,這種水平的管理階層,停留在街坊福利會的「文娛」認知階段,也很正常,只是因此連累了這個城市,便十分可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