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策透視
邵家臻
就算是最迂腐無能的官員都不敢說天水圍官立中學在兩年內有四名學生輕生,是件個別事件,毋須急迫作出反應。雖然我們努力迴避,但事情明顯沒有好轉,「自殺」已成為香港社會的特有議題,是存在於社會筋骨肌理裏頭的一根刺。當我們仍貪生怕死,怕得不敢正視生與死,未有勇氣實踐死亡教育的時候,人們對死亡的迷思,只會不斷蔓延、擴散,而我們只是軟弱得無法招架。
悲劇發生,愁雲慘霧。心理學專家紛紛走出來說世上真有一種自殺徵象,要用上最緊密的偵察工具,如問卷要找出潛在個案,相信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在填寫一格格的問卷時,自會將輕生念頭走了光。我不知道問卷是否如此力大無窮;我更懷疑「潛在的自殺念頭」是否一種客觀特質,清晰而穩定地存在。
我自己知自己事,「輕生」於我是種常設的想法,一生一滅,都在瞬間,於是乎人人都是潛在自殺者;人人都不是潛在自殺者,要圈定「誰」來專門治理,我怕只是圈來圈去,愈圈愈大,圈了等於沒圈。
這是兩層的黑箱。第一層是對死亡的忌諱,只講生命色彩,不講「死亡慾望」;強調生命意義,忽視死亡也有其引誘。第二層是對「自殺念頭」的誤認,看不見「念頭」本身是種流動、易變的東西,一念而至,一念而逝。一念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一念之間,應該是你我他共同經歷過的事,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曾經想垂手放棄,但後來因為一種執念而重拾信心,這不是甚麼奇迹的怪東西,而是你我他都在營役中出現過的事。若果我們可以放下專家、放低問卷、放開心中的忌諱,分享一下一人一個「死過翻生」的故事:「我差點放棄,不過……」,至少它聽起來是人味多了,掙扎多了,血肉經驗多了,而不是一味的活力陽光,永遠樂觀,天塌下來當被蓋。
如果生命真的有「天使」這種東西,那一定是見過試探、走過試探、掙扎對試探的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