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費問題引起教育界與學生如此強烈的反彈,輿論與各界人士捲入爭論,關鍵原因是董政權高層對此問題沒有共識,執政團體缺乏一致而穩定的看法,以致上無主意、下無所適從,大家各說一套。這樣亂作一團、莫衷一是的執政團隊,可說是舉世罕見。
首先,究竟教育經費是投資還是開支。董伯多次提到,香港要成功,教育很重要,教育是投資而不是開支。但唐英年則說,為達到滅赤目標,三司十一局要共同努力,不能光是一個局不需要努力。唐的說法,顯示教育經費是開支,應與其他政策局一律削減。
有一點點營商常識的人都知道,投資與開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企業擴大投資是要增強競爭力,它的着眼點在未來的收益,故投資不應與企業經常性收支平衡混為一談。
因此,教育是投資還是開支,希望董建華、唐英年、李國章、羅范椒芬幾位仁兄仁姊自己先談談清楚,然後告知公眾,再予討論。
其次,倘若教育統籌局如其他政策局一樣,將教育經費也作為開支予以節省,並一律在五年內減百分之十一的話,那麼希望唐英年釐清一下在教育界的傳言:百分之十一,是包括梁錦松提出的○四至○五年度減百分之十在內,還是在梁錦松的減百分之十的基礎上再減百分之十一,因為後一種說法,據聞是李國章與大學高層放風時提出來的?
第三,倘若○五至○八年整體教育經費減百分之十一,那麼這百分之十一的減幅,是否全從大學經費中削減,還是大、中、小學都要分攤?從大學高層來的消息,李國章一貫的說法,是中小學教育經費不削,故大學經費要承擔全部教育經費削百分之十一的削幅,於是大學經費變成要減三成了。唐英年說,教育經費整體減百分之十一,但怎樣分配,李國章有最後決定權。這也從旁證實了所削經費全由大學界別承受。但當大學生要罷課,大學校長發聯合聲明,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就說要與中小學界別商討削減資源問題。
到底只削大學經費,還是大、中、小學都要削經費,各界別分別承受多少,這不應只是李國章一個人決定的事。這牽涉香港經濟發展、社會轉型的未來定位,至少董、唐、李、羅應有一致看法,行政會議也應有所決定,其實更應在教育界中廣泛諮詢並取得共識?
第四,倘若真要大削大學教育經費,是八間大學一刀切地削,還是予以分流,將八間大學分為以研究主導的一級大學──中大、港大、科大,以及以基礎教學為主的二級大學──其他五間大學?是否會將削減經費的重責由二級大學去承受?這涉及對香港未來競爭力的估計,是突出少數精英的社會更具競爭力,還是全體人民受教育的社會更具競爭力?梭羅認為是後者,而董政權的傾向似是前者。
以上四個問題,拜託矇查查的董政權向公眾講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