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全球趨勢 - 李怡

李怡專欄:全球趨勢 - 李怡

世界財經管理趨勢大師、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梭羅(LesterC.Thurow)上月出版了一本新書《勇者致富》(FortuneFavorstheBold),本月初,台灣天下雜誌已出版中譯本了。正如多年前,梭羅第一個提出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一樣,這次他仍以洞察機先的眼光,提出了世界發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球趨勢。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瓦特發明蒸汽機為動力,一群人大膽地嘗試了全新技術,以機器來突破人畜的體力極限;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大膽推動教育普及化,並以電腦來突破人的腦力極限。那麼,現在面對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又有甚麼特點呢?
特點就是世界有三大革命在同步展開:一、知識經濟逐步取代工業經濟;二、全球經濟逐步取代國家經濟;三、資本主義逐步取代社會主義及準社會主義。
三大革命迫使企業走向全球化。沒有土地的征服,取而代之的是智慧的征服。企業必須選擇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製造產品,並拿到獲利最高的地區銷售。全球化就是全球移動,以提高利潤。企業不全球化,就會被全球化的公司淘汰出局。全球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衍生出來的結果。

梭羅認為,不願加入全球化的國家,不會消失,但將面臨一大危機:選擇不加入,可能就選擇擁抱貧窮。
全球化經濟,無疑造成了一些問題,最嚴重的是貧富不均,所得差距拉大,就連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中國,沿海地區與西部各省比較,過去二十年人民所得的差距也在擴大中。
科技進步、全球化、資本主義,是經濟不均的原因。梭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沒有特效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能夠做而且一定要做的,就是讓人民受教育,提升人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國家要有生產力,就要讓人民有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讓全體人民受教育的社會,將比較那些只讓少數人受教育的社會,更有生產力。
梭羅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知識是成功關鍵,勇氣是成功的心態。正如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都歸功於人類社會的大膽一搏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也要在全民提升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勇於一搏的人,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甚麼都不做的人,注定失敗。
他認為,廿一世紀的政府,不是擔任機場控制塔的指導性角色,而是扮演機場建造者的角色,所謂「建造」,重要的應是對教育、訓練和研究發展的投資。
一個社會的經濟愈困難,愈要投資教育,這樣才能為未來開拓出路。日本在過去十年經濟低迷,卻大量投資教育。據一位對國際科學發展有較深了解的學者對筆者說,日本近年的科技水平,已可以與美國相比,有些科目甚至已超越美國。大幅削減香港的大學教育經費,無疑將會使香港在全球化中走向邊緣化,不再是國際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