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淺談回報與風險

理財智慧:淺談回報與風險

傳統投資學都牽涉兩個投資決策的問題。任何物品投資與否,都應該看看其回報與風險;而傳統回報的量度,會以「回報率」計算,風險則以「標準差」來量度。
理論歸理論,在現實生活上,打開財經報章的基金報價欄,很難會找到基金回報率與標準差的數據。就算是回報,假如使用了普通回報率計算方法的話,也不能把幾年的回報率平均值來表示投資的回報多少,因為這樣可能會造成誤導。(見前日本欄例子)。
投資者投資,回報自然愈高愈好;相反,投資者不喜歡風險,風險愈低愈好,最好有些投資是穩賺無賠,高回報無風險的投資就更好。所以站在銷售推廣的立場來說,絕大部份的投資資訊,都是標榜投資回報,而盡量把風險低調處理。
以基金為例,最多在銷售章程之中多加一句,就是「基金投資存在風險,基金價格可升跌」,作為提醒投資者買賣基金存在風險。但並沒有告知投資者,這隻基金的實際風險會有多大?

往績只宜參考
有些人在銷售基金之時,只會標榜基金過往的回報有多理想。例如買入債券基金,過往一年業績有5%回報;股票基金就有10%回報;而中小型企業股票基金,其回報更達15%以上。最多他會告訴潛在客戶,股票基金風險比債券基金為高,而中小型企業股票基金的風險又比普通股票基金為高。但他通常不會告訴客戶,所需承受潛在風險實際有多高。
其次是過往基金表現不一定等於基金未來表現。所以建議客戶投資基金之時,過往表現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回報保證。
假如筆者是客戶,必定選擇最高回報那隻基金來投資。如果有隻基金回報5%,另外一隻是15%,根本沒理由買那隻回報只有5%的基金。而決策正確與否,要視這個「如果」有幾真確!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