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於教育改革令中一自行收生人數增加,中一面試班得以「翻生」,需求更每年增加兩、三成。除此之外,部份家長務求讓子女「多啲活動、多啲證書考中學」,出現「乜都報」情況,有補習學校坦言:「教改愈亂,我哋生意愈好」,更有部份小學也開辦「乜班乜班」,令人質疑教改已開始變質。 記者:譚秀嫺
中學的中一自行收生比例,由○一年起提高一倍至佔學額兩成。有開辦中一面試班的GreenlandEducationCentre校監簡東祺說,兩年前開始,家長對中一面試班的需求迅速提高,每年增約兩成。
另一間開辦中一面試班的藝思研習社負責人龐穎妮亦稱,現時的需求每年增加兩至三成,今年報名的時間也提早了,開學後已着手準備;該批學生多數目標明確,例如想考華仁、拔萃等。
簡東祺指出,報考某些中學,要接受外籍人士面試,「一般小朋友如果冇做過,可能會啞咗」;有些家長一早已部署子女入讀外籍老師授課英文班,而面試班則較「速成」,用兩、三個月時間,讓小朋友習慣見到外國人「唔咁驚」。
可是,現時報讀中學,除了要求兩文三語外,最好也曾考過國際性的劍橋英文試,同時又要有課外活動,「教改愈亂,我哋生意愈好」,簡東祺說,補習學校開甚麼班,家長就讓子女學甚麼,「因為大家唔知中學要乜,總之要多啲嘢。」
他指出,這一、兩年不少小學也辦起興趣班來,「多得好緊要」,部份更是全無需要的,例如要來訓練資優學生的奧林匹克數學,對一般小學生而言是太深奧,無用而且收費高。
身兼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委員的聖公會日修小學校長林湘雲承認,少數學校想藉多舉辦「乜班乜班」來吸引學生,也有學校開設收費的英文應試班,外判予其他公司來辦。他認為這種做法並不恰當,也不符合教育目的和整體社會利益。
本身是英文中學銘基書院校長的津貼中學議會執委許俊炎表示,站在中學立場而言,學生的課外活動貴精不貴多,如學生在某一、兩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勝於「樣樣學」。
至於面試班,許俊炎說:「有冇用我唔敢講」,但因政府禁止筆試,所以中學,尤其是英中,會透過面試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觀察學生的應對、時事等各方面的表現,如學生平時在英語基礎多下工夫、養成廣泛閱讀習慣,自然可應付面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