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左削右削烽煙四起

投資縱橫:左削右削烽煙四起

政府為了解決財赤問題,其一行動是向大學開刀,事件惹來大學教職員及學生不滿,其中幾間大學學生決定以罷課抗議,並揚言或會有進一步行動,社會上對此行動有不同的意見,但站在政府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又應如何解決呢?
「解決財赤,人人有責」,這看來是合理的說法,但今天似乎行不通,問題非純粹是既得利益者捍衞本身的利益,而是在於政府的做法不能服眾。不能服眾的原因,除了這幾年政府不少政策失誤外,較早前筆者談論過的公務員架構臃腫,導致與社會爭奪資源,亦是重要原因。政府作為資源再分配者,以龐大的社會資源維持一個「大政府」,然後入不敷支,再欲以用者自付、加稅及削減社會福利等手段扭轉困局,市民又怎會支持政府呢?高官及局長們若再以「解決財赤、人人有責」的思維推行政策,失敗收場將是必然的,大家只會看見一個又一個的局長被要求下台,這樣一個政府,還算有效管治嗎?

政府不瘦身難解困局
大學資源縱有被濫用的地方,大學教育畢竟是社會一項重要的長線投資,一刀切的削減經費,幅度若過大,會影響教育質素,減少浪費與提升質素必須同時兼顧。
如其他社會福利一樣,政府若不果斷地「瘦身」,釋放資源回社會,任何政策都難獲大眾支持。問題的根本不搞清楚,不在這裏動手術,政府只會浪費時間,出現更多難題。
至於唐英年與李國章近日有「內鬥」之嫌,即使事情屬真確,亦沒有甚麼稀奇,早在梁錦松時代筆者已曾指出,問責制下各局長之間有利益衝突,必須有一個人肯作最後決定、肯承擔,政策局之間才可望減少矛盾,而那個人就是特首董建華。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