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平息了大學生的罷課風波;相比之下,上星期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會見學生後,反而多了兩間大學的學生加入罷課行列。有學者指出,倘純看結果,李國章確是得了分,但事實上,始作俑者根本就是李國章。昨日中午十二時李國章會見記者時,似有點𤷪𤺧,指學生可能覺得示威比與他會面重要,唯他會全日在政府總部,隨時與學生見面。
下午與學生會面之後,李國章再度會見記者,他的情緒明顯大為放鬆。他說:「我冇用橋𠱁啲學生,我冇承諾啲乜嘢」;至於有否勸阻學生罷課,他答:「佢哋嘅罷課,唔係叫李國章下台,或者董建華下台,而係為咗教育」。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馬嶽指出,單從結果而言,李國章的故事跟7.1遊行後的田北俊相似,就是化解了危機,因而在政治上得分;但始作俑者根本就是李國章。
「講到好似李國章代表大學界爭取減少啲咁,其實唔係,(大幅削經費)係佢主導嘅。」馬嶽指大學最終會接受一個「減少啲」的方案,而李國章只不過是「開天索價,落地還錢」。
馬嶽指「學生fight(爭取)唔到任何嘢」,只因與李國章商討了五小時便取消罷課,政府若一早展開對話,事件根本不會發生,「一定要迫到人哋激烈行動,先至願意對話」。
他又認為,上星期李國章還說「見都冇意思」之類的話,「我就唔覺得佢好有誠意,如果有誠意,就唔使等到最後嗰日先見人」;事件也反映出大學生在決定罷課時未想清楚要爭取甚麼。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