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教育改革確然朝令夕改

教育論衡:教育改革確然朝令夕改

盧鋼鍇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於十月二十四日在《明報》論壇版發表文章,對教育政策被視為「朝令夕改,搖擺不定」、教育改革成「藥石亂投」的論調不以為然,並批評部份學者未能客觀分析,對信口而出而又無事實根據的批評感到遺憾,言下不無憤慨之意。
李局長文中特別舉出三個事例以證明教育當局並非「朝令夕改」:一、課程改革;二、教學語言政策;三、高等教育。筆者既非專家,亦非學者,謹以退役教育老兵之身向局長陳述一得之見。
一、可能有人批評「目標為本課程」無疾而終使李局長耿耿於懷,因而特別強調「小學課程發展構思完全採納『目標為本課程』的理念和成功的實踐經驗,並貫徹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我們鼓勵對學生的全面評估,所以取消了繁瑣的個別評估項目,這些改變都得到前線教師的認同。」

目標為本已成過去
對李局長的解釋,我要指出一些事實。「目標為本課程」提出初期,整個教育界認同其理念,蓋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是中國二千年來教育的基礎理念,認同自然不過。但對施行的可能性存疑,因「評估」階段過於繁複,所須時間非教師所能負荷。
《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確實把「目標為本課程」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良好理念採納在內。拋棄了不可能的「評估」,保留了最精粹的理念是好事。即使如此,在絕大部份小學教師心中,「目標為本課程」確實已成過去,不管它是「有疾而終」或「無疾而終」,甚或其精神已昇華到另一境界(課程發展路向)。但正如李局長所言:「改變並非否定過往」,彼此何必斤斤計較「無疾而終」這種意氣之爭。

二、教學語言政策最惹人關注。教學語言牽動了數十萬人的心弦,它關乎升學與前途,也關乎學習途徑的效率。母語教學獲得全部專家學者及教育界人士認同,其後保留一百一十四間英文中學,母語教學已名存實亡。一百一十四間英文中學獨領風騷,收納精英學生,餘下的三百多間中學被迫成為中文中學,被無形標籤為次等學校,怨氣沖天,師生同憤。中文中學到中四、中五時又可自由選擇教學語言,令一些不自量力的學校因家長喜好而作「專業調適」,後果有目共睹。
至於李局長所言,推行母語教學初期,以三項原則評估英文中學的標準,其時三項標準之審查粗疏簡直是笑話,單是一項由校長證明本校教師有足夠能力以英語授課就可見其餘。校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學校能保留在英文中學行列,他會自己說學校的教師不符要求嗎?幾年過去了,監督英文中學的工作做了多少?現在的英文中學水準全都合乎三項規定?它們的程度有沒有升降浮沉?餘下的三百多間中學有沒有努力耕耘並超越欽定的英中?

自行決定教學語言
以筆者所知,響噹噹的名牌中學上課時中、英夾雜的情況不在少數,等而下之的就更不堪聞問了。勉強達標的英文中學不足二十之數,現在是改變的時候了。
兩文三語已是未來方向,教學語言應以學校為本,由學校自行決定,由他們以教育效果向家長負責。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優勝劣敗的命運避不了,既然無法真正監督,不如就讓學校自由競爭。(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