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運動,不外乎兩個因素,一為政治,二為利益。
當年北京大學學生發起「五四運動」,為的是國家命運,不讓軟弱的北洋政府喪權辱國。那次運動波瀾壯闊,氣吞山河。
「五四運動」之後,有一次北大的評議會作了一個決定,要求學生們自付講義費。
這一次,觸動的就是學生們的荷包了。
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北大學生,衝進教師辦公室,要找做出這個決定的人算賬。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對着面前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捲起了袖子,舞着雙拳大吼:「你們這班儒夫,有膽就站出來與我決鬥。你們哪一個敢碰一碰教員,我就揍他!」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竟然也要為了一點區區之數的講義費跟學生鬧成這副樣子,可見「錢」字當前,就沒有甚麼道理可講了。
香港學生反「二十三條」鬧學運是為社會政治,如今為教育經費鬧學運,則純粹是因為一個「錢」字。「錢」字最實惠,沒有大道理可講,也沒有多餘的廢話,有就有,沒則沒。
不久之前,董建華還在說:「在教育方面,政府的手是不會軟的。」當時我還笑他詞不達意,想不到,原來話中有話,早為今天削減教育經費埋下了伏筆。
不知他會不會有蔡元培的膽量,捲起袖子到學生中耍拳去?要是他敢,以後我就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