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多多的「維港巨星匯」在滾石樂隊的壓軸演出下,錄得幾近爆滿的成績。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更認為是次活動帶來美好的時光。如果巨星匯不是錯失頻頻,市民或許會認同署長的結論。
馬國明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大多數意見都認為巨星匯原是好事,但卻胡裏胡塗地變了壞事。本人卻想在是否好事一節上重新檢討。認為是好事的論者大抵都同意以目前香港的處境,積極推廣香港的形象是必須的。
其實在世界的範圍裏,很多城市都經歷了由盛到衰的轉變,當中一些城市更選擇了積極推廣形象這一策略作為扭轉惡劣形勢的方法。英國北部的曼徹斯特便是這樣的一個城市,這個全球第一個工業城市在上一個世紀的九十年代裏開始便透過連串的市區重建、主辦英聯邦運動會、申辦奧運等盛事來重塑形象,而且做得十分成功。著名的曼聯足球隊可說是整個城市的縮影。但成功推廣形象是否就能解決非工業化造成的問題?
另一方面,積極推廣形象的合理回報是高消費,換言之,當一個城市積極推廣形象時便意味着這個城市正期望轉為一個高消費的社會,即使轉型成功,原有的居民是否全都能適應轉型?不適應的是否應該任由淘汰?
由兩位英國學者編著的《CityofRevolution:RestructuringManchester》詳盡地分析曼徹斯特市在推廣形象取得成功之餘,亦同時形成了連串的社會問題。當中有很多情況跟香港刻下的處境出奇地相似。例如近日本港的就業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低收入人士的數目卻持續上升。比較之下,工業生產的職位無論在工資和穩定性方面都比服務業的職位高。
香港和曼徹斯特一樣,在非工業化後便只能提供一些低收入和不穩定的服務業職位,而大力推廣形象所帶來的高消費更會加深社會的兩極化。
曼聯的隊長堅尼數年前便曾批評進場觀看球賽的球迷關心手上的龍蝦三文治多過關心足球。在高消費底下,曼聯的本土支持者已不再是工人階級或社會的低下層。
另一方面,積極推廣形象背後的商業精神更會進一步壓低工資。推廣形象無非為了利,而壓低工資則更可直接獲利。因此《CityofRevolution》一書的不同作者都認為推廣形象,刺激高消費的方位並非解決非工業化問題的有效方法。
如果維港巨星匯的連串錯失能令人們深入思考推廣形象的得與失,那麼便有可能將壞事變好事。尤其當前財赤嚴重,連教育經費也要大削,更有必要再考慮是否值得繼續花錢推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