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絮語
十多天來,最有趣的香港新聞,是南生圍山背河的鱷魚蹤迹。許多人看到報紙、電視拍到,就是漁護署的人抓不到。最妙的是鱷魚自由進出捕籠,而捕籠居然對牠不起作用。
如果董政權有這條鱷魚那樣的智慧,香港過去六年也不致於不斷沉淪了。
…………………………………
董伯在倫敦表示,他於星期二致電財政司司長及教統局局長,對大學生罷課事作全面了解,並強調教育開支是投資,「我希望大家冷靜處理」。他原先對削減大學經費可能高達三成之事不了解嗎?他沒有估計大學及學生會反對嗎?唐英年、李國章不知道教育是投資而仍然與政府的其他開支等量齊觀嗎?原來唐、李都不冷靜嗎?大奇!
…………………………………
李國章說:如果罷課,財政司司長就會開水喉,我也參加罷課;唐英年說,教育經費減幅低於一成一,但作怎樣分配,李國章有最後決定權;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說,不能把所有節省資源的責任都放在大學界別,她會與中小學界別商討削減資源問題。
幾種說法,讓教育工作者一頭霧水!究竟整體教育經費削多少?是中、小學不削只削大學,還是中小學也按比例削?教育經費是否如其他政府開支一樣要予以撙節,還是可以作為一種投資?教育工作及經費使用的未來計劃與目標是甚麼?董伯、唐英年、李國章、羅范椒芬,似乎都不清不楚,也沒有共識。高官各說各話,教育界被弄得團團轉。
…………………………………
八間大學的校長發表聯合聲明,指董伯在二○○一年承諾,今後五至十年,無論經濟情況如何,「對教育的投資依然連年增加」。
難得八大校長仍記得董伯的承諾。他在各年施政報告中所作的各項承諾,要問的不是有哪幾項沒有實現,而是有哪幾項已經實現?又或者是:有哪幾項他本人仍沒有忘記?
…………………………………
教育牽涉香港未來社會的發展,未來的競爭力,在全球化中的定位,董政權究竟有沒有一個全盤思考與諮詢過程?還是政府要減開支就不再把教育經費當投資,中小學反對就削大學經費,大學反對又削中小學經費,在那裏大打亂仗?
…………………………………
董伯曾說「增加教育資源絕不手軟」,何以又要削教育經費?答案是「兩制」已向「一國」的政策靠攏。
中國花了百億元送人上太空,花了千億元辦五十周年國慶慶典,但教育經費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卻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幾名。香港向「一國」學習,辦巨星匯包底一億,辦東亞運動會貼補八千萬,辦盛事「絕不手軟」,教育撥款嘛,可省則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