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新昌管理有可取之處

英之見:新昌管理有可取之處

要尋找投資或投機的點子,應從財經新聞版着眼,投資版只是提供二手資料的地方,根本已經太遲。最近一些風雨,令筆者對新昌管理(2340)甚感興趣。
當然不會天真地以為,物業管理的平台,有無限拓展的空間,例如派送報紙,可以為新昌管理注入了新概念。筆者一向並不贊同霸道的經營方向,被欺壓的中小型營運商,其實會是財團另外其他瓣數的客戶,因此過份膨脹的版圖,應該反而窒礙了長線發展的空間。
令筆者感興趣的,反而是一些有關的採訪,羅列的數據,反映出新昌管理的確是頗有競爭力,亦打破了其中一個迷信,大廈的管理合約,是真的有機會從大財團手中溜走。
一位大學同學從事物業管理行業多年,以他行內人的角度,是沒有甚麼興趣投資在這間公司,理由十分簡單,因為這門生意十分難賺錢。但筆者反而換個角度看,這門生意講求規模及名聲,製造了一個天然入門屏障。

利潤雖微勝在平穩
由於合約分為佣金及包底兩種,所以營業紀錄上的邊際利潤走勢不可作準,但要感受新昌管理賺錢的困難,可以從另一條簡單數學中分析。新昌管理現時管理的住宅,已有15萬伙人,一年利潤不過2900萬元,即是每戶住宅貢獻的利潤,不外200元一年,這個數字還未計入其他商業及設施管理項目的貢獻。
因此這盤生意,利潤十分微薄,需要頗大的營運規模,才能夠有合理的利潤。筆者朋友掌握的只是個別屋邨的環境,自然不明百川滙河的威力。
作為一隻新股,新昌管理股價表現並不及格,最大的理由是概念欠佳,一來欠缺增長,二來外行人懼怕大地產商的競爭。但筆者認為規模的重要性,已設置了屏障,平穩利潤應不難求,至於大型地產商的競爭,未必是想像中可怕。最大的軟件商是微軟,不是硬件商IBM,協同效益在現實世界中其實不易出現。估計新昌管理在負面概念下,短期難有表現,但每年股息應逾5厘,假以時日,逐漸以業績說服外行的投資者,屆時聲價應不同。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