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鮮魚缸水究竟有沒有可靠的消毒殺菌方法?有學者測試本港市面上三種普遍使用的魚缸海水消毒系統,證實以高頻臭氧系統效果最好,處理過的海水再沒發現大腸桿菌,由於霍亂弧菌比大腸桿菌更易殺死,故等於也沒有霍亂弧菌。至於經紫外光燈及光催化系統消毒的魚缸水,則仍然發現有大腸桿菌。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課程主任黎達成博士上月與一間政府認可化驗所合作,到鯉魚門向三間採用不同消毒系統的海鮮酒家,抽取魚缸水樣本化驗,三個系統即高頻臭氧消毒、紫外光燈及光催化消毒,每個系統零售價約一至二萬元。
化驗結果顯示,在消毒前的海水樣本中,每一百毫升海水驗出有二百八十至三百個大腸桿菌。在已消毒的海水之中,高頻臭氧系統處理過的海水再沒發現大腸桿菌,紫外光燈仍有五十六個,光催化有一百八十個。
黎達成解釋說,臭氧可溶解在水中,經攪動能均勻分布在魚缸,所以殺菌效能較高。臭氧並能在短時間內分解變成氧,不會損害魚類,反而增加水中氧氣,加上輸送到魚缸的海水仍存少量臭氧,能殺死海產身上的細菌。
至於紫外光和光催化,因受環境影響較大,若海水含雜質和渾濁,會阻擋紫外光的消毒程序。至於光催化是經紫外光燈照射催化劑二氧化鈦,產生自由基,有殺菌作用,但同樣存在受雜質阻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