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臟瓣膜病變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一旦患上即有可能出現氣促、容易疲勞等病徵,甚至死亡。現時針對治療心臟瓣膜病變的外科手術有兩種──更換人工心瓣或作瓣膜修補,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艾立輝指出,雖然其中較新的瓣膜修補手術風險較低,但部份心瓣機能已非常差的病人並不適合做此手術。
艾立輝昨在記者會上表示,心瓣在心室內的活門,可防止血液倒流,避免心肌負荷過重。但若病人因患有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或心內膜炎,而引致心瓣狹窄或心瓣未能完全關閉,血液即會倒流。以往醫學界一般會採用瓣膜替換手術,將病人的嚴重病變瓣膜切除,再植入人工機械瓣膜或生物瓣膜替代,但近五年就發展出瓣膜修補手術,直接利用外科手術修補病人病變的心瓣。
艾立輝稱,瓣膜修補手術對病人有較大好處(見表),主要是手術風險較低,手術死亡率少於百分之三,較瓣膜替換手術的百分之三至五為低。同時,病人進行瓣膜修補手術後,毋須服用藥物;相反,病人在接受瓣膜替換手術後,需長期服用薄血丸,而薄血丸會導致身體器官較易出血,如流鼻血及女性經血量多,懷孕婦女更可能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