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分析員爭論着減息周期已經完結,往後利率只會向上。按債券的基本原理,處於加息周期之時,二手的債券價格只會下跌,而加息速度愈快,債券價值下滑的速度便愈急,投資債券將可能面對巨額虧損!
今天的銀行中,有從事債券買賣的比重也不少,現嘗試分析其中一些風險管理辦法,以便仿傚箇中的債券投資技巧。
香港銀行現時都採用國際會計標準,將債券買賣分為三大類別處理:
1.長期持有:購入後不能中途出售,必須持有至到期日;
2.中期投資:購入後須經特別批核,可於到期前出讓;
3.短期炒賣:購入後隨時可善價轉售。
不同銀行,儘管所採用的名稱不盡相同,其表達的目的仍離不開上述三類。但不要誤會10年期的長期債券必須歸入「長期持有」類別,而1年內到期的則為「短期炒賣」。只要選取債券的心態或目的是持有至到期,半年內到期的債券亦可以用「長期持有」來處理;反之亦然。
入市購買前,必須先行決定以那種類別登記。當決定了「長期持有」的目的後,中途就不能隨意改變記帳辦法,就算明年利率並沒有如分析員所預測般上升,相反地出現債券價格上漲現象,債券也不能隨意被轉為「中期投資」或「短期炒賣」類別,於二手市場出售獲利。
有了這個嚴謹的規條,銀行就不能因為體現眼前的盈利,把原意用作長期投資的良好資產,於好景時完全典當出售,餘下一些虧損債券。亦基於此,銀行的債券質素才能得到適當的保障。
若入市前已意圖不軌,藉「中期投資」於到期前可出讓的特性,希望於好景時便出售債券,以粉飾銀行業績;遇上市況不順時便繼續持有,以隱藏相關虧損。但這個鬼主意在國際會計制度下將難以得逞,因為屬「中期投資」類別的債券均需以市價估值,提取撥備,並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故此,一旦以「中期投資」所作的決定,無論債券是否變賣,其二手價值將跟隨着市場息率變動而調整,並於每次業績期公布,令出售與否,變得無關痛癢。
對於有意進行頻密的「短期炒賣」,藉賺取債券買賣差價圖利者,規例上每天須對債券進行市價折算,盈與虧皆即時計入銀行的損益報表內,並於業績公布時在「損益表」上顯示。
此外,銀行內部對這類炒賣設定了多項額度來防範風險,包括最大投資額和止蝕額等,形式與散戶炒賣外滙孖展相似,並在每天為未平倉盤進行市價折算,若虧損達至某一限額,便須平倉止蝕離場。
總括而言,上述首尾兩個類別的管理辦法,可供一般債券投資者參考。散戶應學懂入市時便訂定購置目的,正如本欄早期介紹,資金屬長期閒散者,投資旨在收取較高的企業債券息率,可考慮以「長期持有」類別來處理,不宜隨意更改目標,中途出售。特別是散戶的交易差價較闊,隨意買賣並不化算。若屬於「短期炒賣」類別,債券投資者宜選取評級較高的政府或半官方機構債券,利用其良好的二手市場,經常進行市價折算評估,並定下止蝕價位來控制風險。
陳鳳翔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