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炎的家族中,論在香港活躍的程度,甲、乙型肝炎可謂不相伯仲,但甲型肝炎是永遠不會變成帶菌者、而本港每十個人則有一人帶有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第九號殺手。雖然乙型肝炎病毒不能清除,但藥物治療可抑遏病毒的數目。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黎青龍最新研究發現,測試中的新藥Telbivudine對抑遏乙型肝炎病毒,較現時常用的拉米夫丁(lamivudine)單一療法,效用高出100倍,最重要是無副作用。
記者:邵超
攝影:陳陶鈞
這個研究計劃在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及美國等16個地方進行,身為首席調查員的黎青龍,指新藥Telbivudine彌補了現時藥物的不足。要了解新藥的厲害之處,就要先從認識乙型肝炎病毒的厲害之處講起。
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病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後,潛伏期由45日至160日不等,少於5%的5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成年人會出現症狀,並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發燒、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
不管出現症狀與否,大約2%以下的成人患者及96%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至成肝硬化或肝癌。所以衞生署建議,若母親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嬰兒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受額外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病毒經母親傳給嬰兒。
乙型肝炎病毒可以存在於病人的血液和體液中,既不能悉數消除,還要承擔病毒侵肝和病毒變型的風險。黎教授說:「乙型肝炎病毒屬DNA病毒,佢會侵犯肝。肝長期受損會生纖維,一旦纖維化,就係肝硬化嘅先兆,呢個演變足以致命。
靠𠵱家用嘅藥物抑遏病毒嘅數量,剩低落嚟嘅病毒重有變型嘅可能,第一年變型嘅機會率有10%至15%,第二年達30%,第三年50%,第四年已經可以有60%至70%。」
乙型肝炎病毒對肝臟帶來的傷害很大,但Telbivudine能夠有效抑遏病毒(數量近乎零),那麼本來約25%至40%的病人會患上肝硬化和肝癌,未來的數字將會大大減少。黎教授領導的研究隊伍,是次進行第二期,共徵集104名病人,為期兩年,每日口服一次藥物。病人共分開五個小組服藥,分別安排服食不同劑量的Telbivudine、拉米夫丁或混合劑。
研究的結果顯示,單一服食Telbivudine的一組病人,86%的病人的肝病會回復到正常水平,接受拉米夫丁治療的病人則只有63%。新藥的效力還有待第三期的研究結果,相信新藥面世約在二年半至三年後。「病人服藥後,身體唔會感受到有變化,從血清中睇到病毒嘅數量先知道成效。藥廠正研究緊Telbivudine同其他一至兩種藥混合服食成效嘅combinationtherapy(雞尾治療),希望取得更好嘅效果。」
優點:有約三成西方病人可降低病毒數量而使病情好轉。
缺點:東方人不見有長期效果,副作用十分多及感覺難受。
優點:有效抑遏病毒,無副作用。
缺點:剩餘病毒會變型。
優點:病人血清中病毒數量接近零,無副作用。
缺點:剩餘較少病毒會變型。
1.每隔半年做身體檢查,看看有沒有肝硬化的徵兆,而驗血甲胎蛋白(AFP)可以檢查得到。
2.不能喝酒。
3.性伴侶要檢查有無乙型肝炎抗體,如沒有則要打疫苗,使產生抗體作保護。
4.避免與人共用針筒、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針灸亦可以擴散病毒。
5.避免與他人的傷口接觸,以防傳染病毒。
6.不能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