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公布,10月份內地工業生產總值增長較去年同期上升17.2%,增長金額高達3752億元人民幣。事實上,觀乎各大小國企公布的業績,盈利均錄得以倍計增長,工業生產有雙位數字增長實在不足為奇。
然而,目前市場面對經濟數據時,都會陷入兩難之局──若果表現差於預期,市場可能擔心大市會見頂;相反,若數字增幅較大,則令市場擔心政府會作出降溫措施,令一些企業的盈利增長會受到壓抑。
好像日前財政部官員才表示,明年會縮減財政開支,以防範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情況。其言論即時令部份基建類股份出現調整。由此可見,目前國企股對國內的政策推行有很高的敏感度,但當我們面對有關國內的政策消息時,又應該以甚麼角度進行分析呢?
整體而言,我覺得無論日後有甚麼經濟數據出籠,中央要維持國內經濟平穩發展的大方向仍是不變的。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或經濟學者都有為國內來年的經濟增長作出預測,由於今年的基數較大,加上在中央一連串的降溫政策下,有些人認為國內明年增長只有7至7.5%,但對於過去10年內,除了個別兩三年出現較大的宏觀調控外,其餘時間經濟增長都能維持在1個百分點的變化內。換言之,姑勿論日後中國經濟是否過熱而需要降溫,「保八」的經濟增長大前提應是不變的。
因此,我會覺得任何降溫的調控的消息,只會成為國企股獲利回吐的藉口而已。
雖然目前我對國內整體的投資大方向沒有改變,但對個別行業未來的發展,大家必須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好像近來金屬價格不斷上升,因而對一些與鋼鐵銅等相關的股份都帶來正面刺激。
基本上,只要價格維持高企,該類股份仍有機會繼續造好。問題是,大凡利潤高的市場,將會引入競爭或促使現存者大幅提高生產量,以應付市場需求。然而到了某一個水平,市場會出現飽和或供應過剩的情況,最終會令整個市場出現一些較大的整合(Consolidation),而每當整合時候,有關股價就會應聲而下。故此,我認為目前國企面對的不明朗因素,未必全屬於國內的緊縮政策,反而是個別行業的自我調節。
那麼,若中央政府真的如有關官員所言而推出緊縮政策,對未來國企股的走勢又有何影響?對此,其實大家不要過份憂慮,原因是目前中央政府不時推出一些降溫政策,例如收緊銀根令熾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降溫,但卻無礙整體房地產的發展,反而有利金融體系的穩建發展。由此觀之,緊縮政策並不是一下子出籠的措施,而是長年累月都在市場上進行。只要市場消化有關消息,對股價的實質影響只會短暫。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