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兩種態度 - 李怡

李怡專欄:兩種態度 - 李怡

這一個月以來,兩樁最受社會關注也引起傳媒猛烈抨擊的事──維港巨星匯和平機會風波,都暫告一段落,但事情仍未完全結束。對於巨星匯的混亂、大花費以及可能涉及利益衝突的事,唐英年已在立法會表示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只是尚未委出調查委員會的成員;至於平機會風波,也以王見秋辭職而冷下來了,只是市民對董政權的個人委任制度,以及關於平機會角色的兩條路線爭議,尚有疑問,有待明日何志平到立法會解釋。
兩樁事件的當事人,都對傳媒的負面報道與批評,表示強烈不滿。盧維思曾憤而表示不再從傳媒中吸取資訊,詹康信也指摘傳媒對他不公平;王見秋在他的辭職聲明中,更指遭到「全港報刊聯手攻擊」,傳媒對他「公審」、「無理指控」,以致他以「一己的力量」「難以抵擋」才被迫請辭。
社會上因此也出現了「傳媒治港」、「鄭大班治港」的譏誚。亦有評論認為,董政權在傳媒一猛烈攻擊就即時讓步的「穩定壓倒一切」的治港策略,正正暴露了他的弱勢、無能以及缺乏承擔的勇氣。

不過,在兩樁事件的當事人對傳媒的指摘聲中,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
一種態度是王見秋、鄔維庸的態度,他們把傳媒對王的報道與批評,視為傳媒與港英殘餘勢力聯手「倒董」的陰謀,正如九九年終審庭對居港權的判決、港大民調風波、廿三條爭議等等事件一樣,幕後都有黑手在運作,目的是對董伯維護「一國」不滿,要搞香港自祖國分離出去的「兩制」。王見秋的辭職聲明直指是「政治鬥爭」,庸醫也有類似說法,相信這也是香港中方喉舌或中聯辦中某些人的思維。
另一種態度是盧維思、詹康信對傳媒的態度,盧是入了中國籍的英國人,詹是美國人,他們雖說傳媒對他們不公平,但他們不可能說傳媒對他們的負面報道和批評,背後的目的是「倒董」。事實上被部份親中人士指為「倒董」的幕後黑手,正是英美勢力。怎能想像英美勢力要大反英美人士呢?

兩樁事件的當事人的另一點不同的態度,是盧維思、詹康信雖然對傳媒的負面報道與批評極表不滿,但他二人從來沒有迴避記者,無論公開場合還是接受專訪,他二人都坦蕩蕩地回答問題,他們公開表示歡迎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公開面對有關詹康信組私人公司的質詢。在巨星匯結束後,詹康信表示傳媒的報道不實,他叫朋友不要相信報道,不過他不忘強調「言論自由是香港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傳媒與公眾對他二人的懷疑也告減少。相反,從王見秋到何志平,自事件發生以來一味迴避傳媒,甚至拒絕去立法會解釋,在這種情形下,又豈能怪公眾對他們更增疑心呢?